治天花的大局,也應當特事特辦。”

“吳王殿下,謝逸的話未必確信,行刺他終究有嫌疑,萬一趁此機會行不軌之舉,豈非得不償失?”

李恪道:“畢竟謝逸多次有功於國,大唐不能苛待,更不能冤枉了功臣,請父皇明鑑。”

“嗯,李恪所言不無道理。”李世民輕輕點頭。

“父皇,兒臣還有一事奏稟!”李恪不失時機地補充一句,頓時有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李世民欣然應允:“何事?你說!”

“兒臣榮幸被父皇冊封為吳王,故而對東南吳楚之地多有關注;且兒臣亦駐防安州,荊襄亦屬南方。所以兒臣對南方百姓的心思有些瞭解。”

李恪悠悠道:“隋末有不少首領割據南方,西梁蕭銑不知輕重,便不提了。但東南江淮的杜伏威,頗有名望,百姓至今仍多有懷念。

認為其昔年所謂叛亂之事多有疑點,如今猜疑不斷,今闞稜現身,亦聞其女訊,勢必再起流言。為了安定江淮民心,以正視聽,兒臣請求再審杜伏威一案。”

話音落地,朝堂上頓起軒然大波……(未完待續。。)

第一四一章 君父心思

李恪話音落地,朝堂上頓生軒然大波。

再審杜伏威一案。

這意味著什麼?旁觀者或許還反應過來,但李孝恭和當年事件參與者,相關者卻心中巨震。

再審意味著什麼?李恪為何會突然提出這樣的建議?

就像他說的那樣,因為他是吳王,是安州大都督,瞭解南方情勢和民心?這樣的說辭只能是冠冕堂皇的藉口。

但不得不承認,卻又是合情合理,極有分量的諫言。吳王言及南方諸事,實在是順理成章。

而且李恪很聰明,用了“再審”二字,而非重審。

他沒有否定當年定案的結論,只是讓再審一次,結果和上次一樣也行,這樣江淮百姓便無話可說,再無猜疑。

當然了,如果結果不同,自然另當別論。總之一句話,目的是為了安定民心。

很冠冕堂皇,卻又很有分量的理由,至少讓人不好反駁。

當然了,如果有心,也並非找不到反駁的理由。比如抬出高祖皇帝李淵,畢竟這是當年李淵親自下旨定論之事,現在妄自再審,難免有對高祖皇帝不敬的意味。

可這裡有個特殊情況,如果旁的朝代,抬出開國君主,後世帝王難免會有敬畏和顧忌。

但李世民是大唐第二代帝王,截至目前的功勳是蓋過開國高祖李淵的。最重要的是,玄武門之變的九年裡,李淵一直是太上皇。

太上皇是個很微妙的身份,武德九年,還算年富力強的李淵退位了,似乎足矣說明問題。

敢於迫使老爹退位,李世民會敬畏所謂的高祖皇帝?

當然了,明面上或許不得不如此,但是心底裡。李二陛下一定會很厭煩牴觸。如果誰在這個問題上讓他不痛快,那麼他多半也會讓誰不痛快。

朝堂上的官員們都是聰明人,當然不會沒事給自己找不痛快了。

所以李恪話音落地,並無人出言反駁,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落到了李世民身上,等著皇帝最終聖裁。

李二陛下微微遲疑,看著李恪的目光有些深沉,一雙眼睛不著痕跡從群臣中掃過。

近前而立的岑文字下意識動了動衣袖,他知道瞞不過皇帝,也從來沒打算瞞著。

“李恪所言不無道理!”李世民一句話定下了基調。讓很多人心中泛起強烈的起伏。

李世民目光掃過階下群臣,悠悠道:“杜伏威一案,既然江淮百姓多有疑問,再審一次,釐清事實又有何妨?

如此以免流言誤導,猜疑不斷,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