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以安民心。馬周,此案就由你來負責審理,大理寺孫伏伽協助。”
“是。臣遵旨!”馬周和孫伏伽雙雙出班領旨。
孫伏伽是鬆了一口氣,這個案子太棘手,無論自己怎麼判,最終都會得罪人。現在另外有主審人。便不必再擔責任承風險,如此甚好!
馬周略微無奈,但也沒有多顧慮,便欣然領旨。他是侍御史。素來忠直,深得皇帝器重的天子近臣,對刑獄之事多有了解。負責審理如此大案不足為奇。
李二陛下之所以選馬周,也與他的出身有關,博州寒門學子,與世家權貴沒有多少瓜葛,審案時能少去許多顧忌和麻煩。
不過也有人敏銳意識到一個微妙之處,那就是杜伏威是草莽英雄,仔細說起來也是寒門出身。與馬周的出身相似,馬周審理之時會不會同命相憐,暗中微微偏頗呢?
雖說細小微妙,但素來明察秋毫的李二陛下豈能沒有注意到?他還是這般決斷,而且是極短時間內做出安排,也許是皇帝態度的一種暗示……
很多人心中更泛起了猜疑,在朝堂上不怎麼說話的吳王殿下今日突然開口,還提到了如此驚天大案,恐怕不是巧合。
父子連心,也許是皇帝陛下暗中點撥也未可知……
想到這些,很多有心人便意識到,這個再審恐怕不簡單,結果也會很有意思。
最為擔心的自然是李孝恭,他的臉色很難看,當初斷定杜伏威與輔公祏勾結之人正是他。多年以後,再審此案,不等於是質疑他嗎?
赤果果的打臉不說,更要緊的是重審的結果……要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也就罷了,但想起當年自己在江淮所作所為……
原以為已經再無外人知曉,至少是死無對證,但闞稜突然死而復生,讓一切都變得不確定起來。
更重要的還是皇帝的態度,天下承平,皇帝已經不需要一個手握重兵的宗親了。或者說他已經有旁的替代者,比如眼前這位英武不凡的吳王殿下……
李孝恭的心情,突然間沉重非常。
御座上的李世民也不知看見與否,沉聲道:“至於謝逸,先赦其出大理寺,參與牛痘實驗,將功折……
馬周,闞稜行刺一案,你一併複合審理,務必釐清牽連人等是否涉案,罪行輕重等等。”
“臣遵旨!”
……
只是一句話,謝逸便出了大理寺。
不是無罪釋放,可人一旦出獄,還會再關回去嗎?
謝逸涉及的可是行刺謀逆的大案,皇帝都這般不在乎,再加上重申杜伏威一案,似乎足以說明問題。
皇帝有意規避了將功折罪的“罪”字,可見並非篤定謝逸有罪,甚至已經認為其無罪。
這才是關鍵,簡在帝心便是最大的保命符。
蕭瑀鬆了口氣,岑文字懸著的心也放下了,程知節等幾位老將的神情也輕鬆了很多。
李恪氣定神閒站回原位,表面上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但是心中卻思緒起伏難平。
有意無意落在他身上的幾道目光更是銳利,彷彿隨時能殺人一般!
李孝恭神情凝重,大概是在想如何應對接下來的麻煩,馬周的調查會有多深入,自己能夠怎樣辯解反駁?皇帝那邊又打算如何處置自己?
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難得心思一致,心中皆充滿怨恨。
一個等著報斷腿之仇,一個苦心佈置這麼久,眼看著就要成功的時候,卻橫生枝節。
謝逸竟安然出了大理寺,這往後……
還有一直沒怎麼注意的老三李恪,竟然不聲不響弄出這麼大動靜。
他為何這樣做?又想要幹什麼?
更為關鍵的是御座上君父究竟是什麼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