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裡格港上岸的第21步兵師和一個裝甲團在海軍艦載機的掩護下,迅速解放了伊朗法爾斯省重鎮卡澤倫和設拉子,開啟了前往伊斯法罕的大門。

短短四天,駐紮在波斯灣沿岸霍爾木茲省、法爾斯省、艾哈邁迪省和胡齊斯坦省內的12個蘇軍師、292架飛機、472輛坦克、1300輛各類卡車、1。3萬匹戰馬等總計十五萬大軍和大量輜重彈藥被掃蕩一空,蘇軍波斯方面軍副司令切梅佐夫中將受傷被俘。

。(未完待續。)

第800章 轉折!

八月的世界烽煙四起。

日本橫掃東南亞後,逐漸將力量投入到鞏固和橫徵暴斂之中,為儘快穩住東南將其作為大後方,日軍採取了簡單粗暴卻有效的屠城政策,僅僅七月就有二十二萬人被殺,馬來亞、緬甸西部、孟加拉屠殺頻現。雖然沒有歷史上的東北供應,整體實力下降一個檔次,但之前英美的支援,加上沒有中國戰場的消耗,全心全意南下的日軍反而更猛更快。增至780萬(含繳獲)噸的海運力量也基本可以確保將價值最大最急缺的資源輸送回國,但隨著世界漩渦逐漸擴大,航線太長的弱點越來越明顯。

除了日本外,勾結日本的泰國也與法國殖民者在柬埔寨正式開戰,日軍也派出大隊混入泰軍試圖奪取金蘭灣。一水相隔的菲律賓也惶惶不可終日,短短一月向美國派遣數批特使,還尋求中國的幫助。

全面烽火讓越來越多東南亞人不滿暴政,紛紛拿起武器反對侵略。利用這個機會,楊秋先徵求各國和合作方的意見,將亞洲解放統一陣線正式更名為亞洲聯盟(簡稱亞盟),然後抽調精銳軍官落實亞盟軍的組建。根據廬山大會達成的協議,戰爭結束前亞盟軍將統歸中國國防部指揮調遣,軍事裝備由中國提供,軍費和後勤則由各國按比例分攤。

亞盟的出現意義深遠,代表了亞洲人民渴望自由獨立,渴望結束殖民的心態。但這個聯盟是否能長期穩固,依然取決於中國這顆大樹到底有多強。無論是金九還是錢德拉,甚至是巴列維都在考慮這個問題。當阿瓦士戰役結束的訊息傳至,全世界都被北京公佈的戰報燙了一下!所有疑慮和擔心都煙消雲散,北京不僅真正地成為了亞盟大樹,更成為全世界最矚目的地方!

與後來的一場場大型戰役相比。阿瓦士戰役只能算中等,蘇軍總投入兵力15萬餘,國防軍前前後後投入七個師、兩個航空混成聯隊和一支艦隊,總計14萬。但它的意義卻是震撼性的!每個國家政府,每位軍事家,在得知戰報後,都將原來有關中國實力和國防軍作戰能力的評估報告扔進了垃圾桶。

“四天”“閃電戰”“十五萬”等字眼,頻現報端。

時間是最好的記憶消除器,當青島戰役和瑞尼韋爾戰役逐漸變淡,全世界都逐漸淡忘那支頂著德軍炮火。突破號稱世界最難突破防線的齊格菲防線,將十數萬精銳德軍合圍包殲的中國國防軍。雖然後來也曾有第二次中日戰爭,也有阿富汗的區域性衝突,甚至還有沙特建國和突襲巴厘巴板油田的驚豔,但歐美軍事家們津津樂道的依然是瑞尼韋爾戰役中英美完備的後勤供應,法軍的配合,向國防軍提供大量軍事裝備的清單,彷彿包殲德軍精銳的壯舉是他們打出來的。

對這種故意的貶低甚至謠言,無論是民國政府還是國防軍都沒任何解釋和不滿。因為他們清楚,白人至上的世界格局還沒有根本性改變,所以無論國內媒體的駁斥有多激烈,這些不滿能在歐美報紙上佔個豆腐乾已屬幸事。甚至連大多數中國進步和改天換顏的民生訊息,都絕少出現在歐美主流媒體。但他們越是故意的忽視和貶低,就越讓阿瓦士戰役的結果顯得重要。中國國防軍用最簡單最直白的方式告訴全世界,至少在亞洲這片土地上。他們依然是最強的!留給白人世界的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