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西域之地和吐蕃故地,他也是主張以撫為主,以剿為輔,那些地方本就苦寒。人們活不下去很正常,但是有些官員只在意漢人的利益。不在意異族人的利益,異族人也是人,需要生存,他們也有大唐身份證,大唐勸降他們的時候許諾會給他們一樣的待遇,但是現在大唐卻沒有遵守諾言。這是極大的失信。

總而言之,李承乾希望帶給人們一種改變,把原本被戰鬥思想薰陶的充滿戰鬥意識的人們帶回正常的生活軌道,而不是總是處於戰爭時代,聽到異族人造反就叫喊著要勞動改造或者斬盡殺絕。那是不健康的,健康的國家,可以戰鬥,可以生活,可以和平,不畏侵略,而不是一味的戰鬥戰鬥再戰鬥。

從貞觀四年以來,大唐戰鬥的夠多了,可以休息一下,休養生息,讓軍隊養養膘,讓戰鬥力更多的囤積,讓精力充分的滋養身體,等到該戰鬥的時候,一鼓作氣,消滅敵人。

與此同時,李承乾也在試圖解決李二陛下退位前著重提出的府兵和常備軍的問題,常備軍在戰爭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很多戰鬥發生的時候府兵來不及徵召,常備軍已經平定了叛亂,甚至有些軍府的府兵好幾年都沒有戰鬥過因為大唐發生的戰爭距離本土越來越遠,超過了府兵可以承受的最大距離,必須要用到常備軍。

至於本土叛亂,大唐也擁有常備守備軍的守衛,府兵來不及集合出征,州刺史和縣令已經調集了常備守衛軍把叛亂平息,府兵似乎已經失去了用武之地,這讓很多府兵覺得不滿意,他們之所以做府兵,就是因為希望在種田的間隙可以立下戰功,但是現在常備軍的出現使得他們失去了用武之地。

他們很不滿意,多次提出抗議,李二陛下一直想不出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加上準備退位,索性不解決,留給李承乾去頭疼,李承乾自然是頭疼的要命,找來蘇寧秘密商議,蘇寧告訴他一個最終解決方案——廢除府兵制,全面推行常備兵制,讓大唐養一支完全屬於國家的常備軍,吃皇糧,拿軍餉的職業軍人,專門負責戰鬥,負責保家衛國。

常備兵的來源,在短時間內可以靠募集,但是從長遠來看,等到人口足夠充裕之後,蘇寧提出了一個比較大膽的想法——義務兵役制,每一個大唐的十八歲成年男子都有當兵的義務,時間限定為三年,從十八歲到二十歲為止,二十一歲就可以選擇離開軍營還是繼續在軍隊發展轉為常備軍,也就是說從十八歲到二十歲都是義務兵,而到了二十歲以後,就可以自主選擇成為常備軍,做職業軍人,或者離開軍隊回家繼續讀書,或者從事其他的職業。

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成年男子,哪怕是正在讀書的大學生也不可以例外,必須要抽出三年的時間到軍隊裡面歷練,然後才可以重新進入社會,蘇寧給出的理由是透過軍隊生涯學會一個男人的擔當,進入社會之後,就會是一個男子漢,而不是一個軟骨頭,即使是文官,也要有血性,有骨氣,敢於對抗不公平的事情,敢於為民請命。

李承乾為這種大膽的想法所震驚,稍微一算,就知道以大唐目前的人口基數是做不到的,蘇寧也知道,生產力的落後,使得古時候根本不能推行義務兵役制,所以蘇寧只是給出一個建議,給出了一個大概的時間表,讓李承乾自己琢磨,自己決定。

義務兵役制的實施,對於目前大唐而言,是不現實的,生產力的落後使得一大批青壯勞動力上戰場之後,必然出現勞動力不足的情況,而且人口基數不大,有沒有那麼多適合的男子還不知道,現在在所有人都沒有準備的時候強行推行這樣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政策,是很不負責任的舉動,也會造成很嚴重的問題。

李承乾覺得暫時還不能這樣做,但是廢除府兵制,似乎是一個可以解決目前難題的方法,廢除府兵制以後,安排那些府兵成為職業軍人或者乾脆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