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授既然知道是佛家故事,必定懂得和尚打機鋒,抱即不抱,不抱即抱,施主何必著相?稍微懂點佛教知識的人還知道,佛家提倡“難行能行,盡一切行;難忍能忍,盡一切忍;難學能學,盡一切學。”這個故事把這三項都包含了,和尚抱姑娘,難行,助人渡河,能行,盡一切行;徒弟見不得師傅打擦邊球,難忍,沒有違反實質,能忍,盡一切忍;拿得起放得下,難學,師傅言傳身教,能學,盡一切學。于丹沒有佛學基礎,竟敢妄言空與色,實在是糟蹋了這個好故事,她一定要拿論語來說事,也不是沒有更恰切的詞語。行、言、學,老和尚“先行,其言從之”,小和尚“思而不學則惘”。

第二部分那個茶師與武士比武的故事也在《禪心"棋心》系列裡面引用了,在日本的江戶時代,天下非常混亂。有一個茶匠平常很喜歡把自己裝扮成武士的樣子。有一天,這個茶匠就穿著成武士的樣子,帶著武士刀,走到街上,不巧對面來了一個真正的武士,茶匠看到武士,非常心慌,因為他沒有武功。武士見茶匠一臉心慌,就說:“取出劍來,我要和你比武。”茶匠怕得要命,如果跟武士比武,他一定會死,想想他也是一位得道的茶師,要死也要死得優美一點。於是他就騙武士說:“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去辦,等辦完了這事,再來與你比武。”武士答應了。茶師就找遍了全城,找了一家著名的劍道館,跟劍道的師傅說:“請你教我一種死得最漂亮的姿勢,因為等一下要跟人比劍,我一定會被殺死,可是我要死得像一個第一流的茶師。”師傅說:“你先泡一壺茶給我喝,我再教你。”於是茶師就很專心地泡了此生最後的一壺茶,師傅喝了之後,非常感動,因為這輩子從沒喝過這麼好喝的茶,於是他就跟茶師講:“你去比武的時候,你的心就保持你現在泡茶的樣子,這就是最美好的姿勢。”茶匠聽了很高興,就衝回去跟那個人比劍,兩隻眼睛盯著武士,武士大吃一驚,這時才知對手原來武功這麼高強;嚇得把劍丟了認輸。

這故事弘揚膽魄,匹夫不可奪志;姿態,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形式內容都重要;專注,平常心,心無旁騖;優美,寧願死得漂亮,也不要活得難看;氣魄,茶道講汽勢,圍棋講氣合,比武講氣勢;無論是茶道、劍道、棋道還是武士道、孔孟之道,都可以充分發揮,于丹卻只是把論語中的“泰而不驕”搭接過來,怎麼不曉得聯絡論語中的道、戰、力、命、生死、成人來談一談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這麼現成的名句,于丹難道不知道出自論語?

所以我說于丹拿論語來給自己臉上貼金,貼金也就罷了,不要毀金,眾口可以鑠金,百家講壇的觀眾資源也足以鑠金。于丹把小人解釋為兒童,我並不覺得可笑,而是憤怒。“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中學生就明白小人的含義,于丹卻不通。學術上最可怕不是真的不通,真不通,別人提醒一下就改正了,最可怕的是故意不通,有恃無恐的不通,仗勢欺人的不通,指鹿為馬的不通,莫須有的不通,故作驚人的不通,玩世不恭的不通,譁眾取寵的不通,孔子提倡的忠信何在?于丹心得的誠實何在?還敢打著論語的旗號?為了自己的主題故意曲解,禍害才大,好引用卻一知半解,典型的假尼姑念歪經。力量越大,責任也就越大,一旦成為異端,破壞力就越大,孔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矣。”于丹的講壇完全成功,結果卻證明了國學的失敗。

學術成果要推廣,才成為生產力,這沒錯,但不能為了通俗而拋棄專業精神。霍金的《時間簡史》面向大眾,但其核心不是一般人看得懂的,作者說誰要是完全看懂了,就可以去攻讀博士學位。堅守專業標準,也就是堅守了職業道德標準。為了迎合民眾,不惜惡俗,利字當頭,這不是在推廣孔學,而是在詆譭孔學,這不是好心辦壞事,而是披著孔子的禮服,叨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