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林密,加上繞道實際里程要翻兩倍,預計最早也要到明年四五月才能打通。”

費文華面露難色,繼續說道:“這一代都是原始森林,連馬幫都不敢走,還有日軍小股部隊騷擾,所以汽車都不通。我們前段時間只能靠野戰機場維持後勤,還好英國讓出了迪格博伊機場,不然您恐怕還得費一番折騰才能來這裡。”

作為廣西人。李宗仁知道西南鐵路網很發達,1933年時就修到大理、麗江和西雙版納等地。但他沒想到,江心坡的環境會那麼惡劣。要知道,軍事窄軌,在西北一日一夜可以修幾十公里。這邊呢?直線距離才兩百多公里,費時五個月才打通一半。沒有鐵路和公路,重灌備就運不上來,難怪費文華他們只能打游擊。

“司令,午飯準備好了。”正說著。勤務兵跑了進來。但這種局面讓李宗仁有些難以下嚥,決定先去看看部隊。出門時,費文華特意拿了幾套雨衣給剛來的軍官,幾名常年在北方的軍官見狀笑了起來。指著頭上的大太陽:“費師長,這不出著日頭呢嗎?”

“有備無患嘛。”費文華笑笑,沒多說。

很快,李宗仁一行就來到煉油廠外的軍營。說是軍營。其實就是幾十棟連體的木屋,只能遮風擋雨。等士兵們全部集合後,他心底暗暗讚了句。因為他能看出。費文華在徵兵中很花了心思。除了直屬的全部由國內士兵組成的警衛營外,一團和二團都是和國內聯絡緊密的撣族、還有當地中國移民、廓爾喀和少數藏族同胞,規模最大的三團,大部分都是孟加拉士兵。別看孟加拉士兵只有一個團,但人數卻和一團二團相當。這樣做也是小花招,一來安撫孟加拉士兵,做出人數一樣不偏心的假象,二來因為就算三團兵力多,但編制只有一個團,軍官數量其實不如前者。萬一有事,一團和二團能快速擴充,三團卻因為本身超編,擴充起來就很難,即使拆分,軍官數量也要少。

從士兵衣著,都是清一色國防軍標準的熱帶雨林作戰服。輕武器還行,大部分都是援助的民元式步槍、漢二型和漢三型輕重機槍(歐戰時期國防軍裝備的zb26和自產版馬克沁)和擲彈筒,還有不少sc34衝鋒槍(國造mp40)。迫擊炮也不少,還能見到早已被國內淘汰的160毫米遠端迫擊炮。炮兵團三個85毫米榴彈炮營和兩個105毫米炮營,卡車和吉普車較少,適合爛泥地的輕型大輪拖拉機卻很多,裝甲力量則還是空白。至於西北普遍使用的155和210毫米級重炮,這邊根本沒裝備。這也不能怪國內不重視費文華,而是路不通,野戰機場吞吐量有限,就算運來重型裝備,後續彈藥也沒法保證。

錢德拉的部隊不在這裡,但聽費文華說,大部分裝備和他類似,多出了二十架化蛇戰鬥機。在與日本開戰前,國內還交付了兩個營的25型坦克和一千輛軍車給他。

知道自己手裡的軍隊是什麼樣子後,李宗仁就地開始整編。將在印度的中國和錢德拉的部隊都編入印度集團軍,以便統一指揮。獲得錢德拉同意後,他的三個師改為印度第一軍第一、二和三師步兵師,將兩個裝甲營獨立出來改為第四裝甲旅,繼續由錢德拉出任司令,並請他擔任集團軍參謀長。費文華的獨立軍改為第五步兵師,本人出任副參謀長。最後還將駐阿富汗的陸軍32軍153、154步兵師、波斯灣的25軍109師、38軍183師和第16高原山地旅,還有空軍一個混成大隊等增援部隊即將抵達的訊息告訴大家,振奮士氣。

正說話著呢,天空突然變色,不到幾分鐘就暴雨如注,剛才奚落費文華的幾名軍官這才明白,為何這裡計程車兵隨身都帶著雨衣。

完成整編後,李宗仁將這裡的情況發給總參謀部。隨後兩天,從白沙瓦轉道喀什。然後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第16高原山地旅陸續抵達。不過這條航線實在是太艱苦,花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