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妙濟守靜修真凝玄衍範志默秉誠致一真人。賜銀印,領道教事。尋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為世宗建祈嗣醮,該年皇子誕生,錄其禱祀功,授禮部尚書,賜一品服,孫、徒、師鹹進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贈少師,賜祭十壇,有司營葬,用伯爵禮,諡‘文康榮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所受寵信更超過邵元節。
除授封真人、禮部尚書外,相繼授少師、少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陶仲文雖非出身龍虎山,但亦屬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明統治者的支援下,正一派道士還編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編《道藏》,永樂四年(1406),又‘敕真人張宇初,前者命爾編修道教書,可早完進來,通類刊版‘。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
宣德二年(1427)張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統年間又繼續纂修,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統道藏》,計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萬曆年間,第五十三代天師張國祥又奉命續補《道藏》三十二函,名《萬曆續道藏》。以上正、續《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現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為儲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明中葉以後,由於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動搖崩潰,原來產生於封建社會併為之服務的道教難以自我調整,加上此後的封建統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道從此進入衰落時期。正一道首領、即歷代‘天師‘在明中葉後所處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說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師張永緒,‘嘉靖末卒,無子。吏部主事郭諫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請奪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議,巡撫任士憑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號,改授上清觀提點,秩五品,給銅印,以其宗人國祥為之‘。至五十二代張應京,由明入清。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為籠絡漢人計,從五十二代張應京至五十五代張錫麟,尚能大體承襲先爵而不墜,續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祿大夫。但好景不長,乾隆、嘉靖以後,其境遇即每況愈下。
乾隆四年(1739),命‘嗣後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一概永行jin止。如有法員潛往各省考選道士,受?傳徒者,一經發覺,將法員治罪,該真人一併議處‘;乾隆十二年(1747),‘覆準張氏真人……前因無案可稽,兩遇覃恩、加至光祿大夫,封及三代,邀榮逾分,理應更正。……應將正一真人亦授為正五品,從前所用銀印,繳部換給。……至於朝覲,為述職大典,筵宴實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廁身其間,即一概停止,以肅體例‘;乾隆三十一年諭‘正一真人向系承襲一品,……未免太優,遽降五品,亦未免過於貶損,著加恩視三品秩,永為例‘;乾隆五十四年諭‘正一真人,嗣後著五年一次來京‘;嘉慶二十四年(1819)諭‘正一真人系屬方外,原不得與朝臣同列,嗣後仍照舊例,朝覲、筵燕概行停止‘;⑾道光元年(1821)諭,正一真人懇請來京叩謁一揭,前經停其朝覲,著不準來京‘。⑿中國封建時代,皇權至高無上,教權必須絕對服從皇權。‘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徒道安語)明中葉後歷代皇帝對正一道首領的態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問可知。
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南齊永明十年(492),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