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犧首罍各一,頒之成均。
五十年,新建辟雍成,親臨講學,釋奠如故。嘉慶中,兩舉臨雍儀。
道光二年詔劉宗周,三年湯斌,五年黃道周,六年陸贄、呂坤,八年孫奇逢,從祀先儒。八年,湖北學政王贈芳請祀陳良,帝以言行無可考,寢其議。未幾,御史牛鑑以李顒請,部議謂然,帝斥之。十六年,詔祀孔子不得與佛、老同廟。是後復以宋臣文天祥、宋儒謝良佐侑饗雲。咸豐初,增先賢公明儀,宋臣李綱、韓琦侑饗。
三年二月上丁,行釋菜禮,越六日,臨雍講學,自聖賢后裔,以至太學諸生,圜橋而聽者雲集。
七年,增聖兄孟皮從祀崇聖祠,先賢公孫僑從祀聖廟,宋臣陸秀夫、明儒曹端併入之。
十年,用禮臣言,從祀盛典,以闡聖學、傳道統為斷。餘各視其所行,分入忠義、名宦、鄉賢。至名臣碩輔,已配饗帝王廟者,毋再滋議。同治二年,御史劉毓楠以祔祀新章過嚴,如宋儒黃震輩均不得預,恐釀人心風俗之憂,帝責其迂謬。
是歲魯人毛亨,明呂棻、方孝孺並侑饗。於是更訂增祀位次,各按時代為序。乃定公羊高、伏勝、毛亨、孔安國、後蒼、鄭康成、範甯、陸贄、范仲淹、歐陽脩、司馬光、謝良佐、羅從彥、李綱、張栻、陸九淵、陳淳、真德秀、何基、文天祥、趙復、金履祥、陳澔、方孝孺、薛瑄、胡居仁、羅欽順、呂棻、劉宗周、孫奇逢、陸隴其列東廡,穀梁赤、高堂生、董仲舒、毛萇、杜子春、諸葛亮、王通、韓愈、胡瑗、韓琦、楊時、尹焞、胡安國、李侗、呂祖謙、黃幹、蔡沈、魏了翁、王柏、陸秀夫、許衡、吳澄、許謙、曹端、陳獻章、蔡清、王守仁、呂坤、黃道周、湯斌列西廡,並繪圖頒各省。七年,以宋臣袁燮、先儒張履祥從祀。光緒初元,增入先儒陸世儀。自是漢儒許慎、河間獻王劉德,先儒張伯行,宋儒輔廣、遊酢、呂大臨並祀焉。
二十年仲秋上丁,親詣釋奠,仍用飲福、受胙儀。
三十二年冬十二月,升為大祀。先師祀典,自明成化、弘治間,已定八佾,十二籩、豆。嘉靖九年,用張璁議,始釐為中祀。康熙時,祭酒王士禛嘗請酌採成、弘制,議久未行。至是命禮臣具儀上,奏言:“孔子德參兩大,道冠百王。自漢至明,典多缺略。我聖祖釋奠闕里,三跪九拜,曲柄黃蓋,留供廟庭。世宗臨雍,止稱詣學。案前上香、奠帛、獻爵,跪而不立。黃瓦飾廟,五代封王。聖誕致齋,聖諱敬避。高宗釋奠,均法聖祖,躬行三獻,垂為常儀。崇德報功,遠軼前代。已隱寓升大祀至意。世宗諭言:‘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賴孔子以不墜。魯論一書,尤切日用,能使萬世倫紀明,名分辨,人心正,風俗端,此所以為生民未有也。’聖訓煌煌,後先一揆。近雖學派紛歧,而顯示欽崇,自足收經正民興巨效。”疏上,於是文廟改覆黃瓦,樂用八佾,增武舞,釋奠躬詣,有事遣親王代,分獻四配用大學士,十二哲兩廡用尚書。祀日入大成左門,升階入殿左門,行三跪九拜禮。上香,奠帛、爵俱跪。三獻俱親行。出亦如之。遣代則四配用尚書,餘用侍郎,出入自右門,不飲福、受胙。崇聖祠本改親王承祭,若代釋奠,則以大學士為之。分獻配位用侍郎,西廡用內閣學士。餘如故。三十四年,定文廟九楹三階五陛制。
御史趙啟霖請以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從祀。下部議。先是署禮部侍郎郭嵩燾、湖北學政孔祥霖請夫之從祀,江西學政陳寶琛請宗羲、炎武從祀,並被駁。至是部議謂:“三人生當明季,毅然以窮經為天下倡,德性問學,尊道並行,第夫之黃書,原極諸篇,託旨春秋;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原臣諸篇,取義孟子,似近偏激。惟炎武醇乎其醇,應允炎武從祀,夫之、宗羲候裁定。”帝命並祀之。
闕里文廟,有事祭告,具前祭告篇。春、秋致祭同太學。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