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楊定國失笑道:“照你這樣說,難道明知道他們是壞人,都不能動他們了?”
“當然!”
楊定國不悅道:“那你是說,明知道那些奸商在禍國殃民,我們也不能動他們了?”
“當然!”鄭渭道:“那是我們自己沒將事情做好,我們的律法也還不完善,以至於讓他們鑽了空子,責任在我們,不在他們。往後我們當設法把這些簍子給補上,但現在卻不能動他們。”
楊定國很不能理解地盯著楊易,彷彿覺得鄭渭的邏輯十分荒謬,說道:“我真是不明白,元帥怎麼讓你這麼個善惡不分公子哥兒來當這個家!不過我也總算明白了,就是因為有你這樣的人當家,所以高昌那邊才會奸商當道呢!”
第一 一 六章 無君之時
在如何對付高昌一帶的“奸商”的問題上,鄭渭與楊定國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楊定國主張強硬,要以嚴厲的舉措打擊這些“不法商人”,他認為此舉不但能夠以最小代價順利解決中部地區的糧價問題,而且能夠對以後所有企圖擾亂糧價的“奸商”起到嚇阻作用。
鄭渭則擔心這樣做會對天策政權的律法精神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但是這個層面上的論述相對來說顯得比較“虛”,鄭渭說破了嘴皮子楊定國也無法接受。
這位楊國老只是道:“好,就算你說的都對,我只問你打算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高昌目前糧價的混亂,根本在於官府以及比較能按官府指揮辦事的存糧大族(如鄭家)都在去年冬天耗費掉了太多的存谷,實力大削,以至於無法左右整個糧食市場的行情。
要解決這個問題,務本之法,莫過於從別的地方調糧過去。而當下天策境內還有大量餘糧的地方,一個是寧遠,一個是涼州,剛好是位於東西兩極。大西北的陸路交通有其特殊性,即州與州之間的距離極大,而且道路不好走。從涼州到高昌的陸路,差不多和杭州到北京那般遙遠,且涼高之間又沒有一條京杭大運河,這樣的距離要靠人力畜力來運輸像糧食這樣的大宗商品幾乎是不可能的,過去發生在北庭的戰爭,唐軍的補給基本上都來自龜茲至肅州一線,再往東的甘涼蘭也有軍糧西輸,不過是輸至瓜沙二州,以階梯方式填補瓜沙因糧草北運而出現的缺口,饒是如此旅途消耗仍然極其龐大。而要從涼州直接運糧到高昌去,考慮到中途的消耗,那麼非得準備三倍以上的糧食不可,這個消耗以涼州如今的存糧也消耗不起。寧遠那邊的情況也類似。
另外就是採取“就食”政策,即不運糧食,而讓人跑到有多餘存糧的地方就食,這個方案相對來說可行得多,然而也有很多問題。首先這樣大規模而且長距離的人口遷徙仍然是很耗費糧食的,其次大規模的軍民遷徙還會引發一系列複雜的社會問題,因寧遠那邊如今必須全力支援西線的戰事,所以這些人便只能遷到涼州來,從高昌到涼州的距離,這樣距離的就食相當於是從河北一直跑到浙江中國歷史上都從來沒有當政者主持過這種“就食”。
(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就食是臨州就食,再麻煩一點就是臨省就食,如從山西跑到陝西,從河南跑到山東,從淮北跑到淮南,當然也有從北方一路慢慢遷徙數千裡到南方來的,但那種遷徙的結果就是來到南方後就紮根不回去了,這已經不是那種臨時性的就食了。)楊易當初將這大量的軍民派到高昌來本來就是在北庭被張邁抽調走太多畜群而做出的一種臨時措施,只要等北庭恢復了生機這些人還是要回天山北麓去的,若是鄭渭先將他們接到四千裡外的涼州,等秋收之後又將他們送回來,這一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