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處公開之後,外界才知道了郭汾質問諸大臣之事,而輿論不免又為之一片喧譁,事情會歪樓成現在這個樣子,所有人都大感意外。而郭汾以女主代管傳國玉璽,竟然沒有經過張邁同意就敢罷大學士、革都御使、削上將軍!

翰林院屬於天子顧問,監察臺直接向天子負責,所以論處蓋上傳國玉璽就可以生效了。但要削曹元忠的銜,就得行書西域讓張邁加印同意才行。

只不過論處下來之後,馮道仍然八風不動地呆在翰林院,魏仁溥卻深感恥辱,自覺無顏再任監察臺都御使,當日就往西山辭官。

第三一零章 大輪臺

第三一零章大輪臺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初冬的輪臺,氣溫已經降低到冰點以下。雪花飄飄中,溫一壺熱酒,看著龜茲舞女載歌載舞,倒也是一番享受。

王溥享受著眼前這一切,都有些懷疑這裡真的是自己以前印象中那個邊塞苦寒的西域麼?

從燕京出發時,張邁讓兩個貼身文秘選擇去留他要帶一個去西域,留一個給郭汾處理相關檔案,結果追隨較久、在河北根基已漸漸紮下的李昉選擇留下了,而王溥作為初歸附者還需要博取功勳,所以帶著很強烈的冒險意願決定來西域在中原讀書人的印象中,要萬里迢迢趕到西域,是得冒一定生命危險的。

經過鄴都、鄭州和涼州三地時,張邁總是會停留一段時間舉行一次考試,考試的物件是二十五歲的年輕人,考試的內容是能背誦一經,或者通讀諸史,或者能通曉一十九種《實學》中的一門以上,考慮到當前士林的文化現狀,經史兩類的名額各佔了六分之一,《實學》類佔了三分之二,要從中遴選出年齡在二十五歲以下、識文斷字、腦袋靈活、身體強健的年輕人,他要帶去西域歷練一番。

儘管都知道去西域艱險辛苦,但衝著張邁的名頭,抱著從龍西行將來有機會接近至尊的意願,三地還是都來了上千人,山東的讀書人從來只讀經史,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人人知道張邁喜歡懂《實學》的人。這些讀書人中文化程度與智商都較高者,下一下苦功夫通曉一門實學並非難事。

鄴都輻射河北、山東,選拔出來的學子文化程度最高,涼州輻射河西、關中,選拔出來的學子最為勇武,鄭州輻射河東、河南。情況介乎兩者之間果然倒是應了那句老話: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這三次考試都是提前了兩個月就宣揚出去,最後選出了三百人,平均年齡不到二十,最小的才十五歲,三百學子編成一營,都有曾經萬里征戰的老兵帶隊,最後王溥任總營督,路上行走,全部按照行軍來。這一路吃的苦頭可就大了!

更何況從鄴都的遴選考試開始,一直走到敦煌,張邁就沒在學子營露過面,這讓許多一心從龍的學子都感到失望。

鄴都的那一百學子走到涼州就病倒了三成,張邁在涼州呆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正好養病,等到重新出發,卻有十幾個人請求退出了。張邁也不勉強。發放了盤纏,就地遣返。

如此一路走。一路不停有人掉隊,等到了敦煌,關東學子就只剩下一半,倒是關西學子,一個都沒掉隊西北本就是尚武之地,更別說這十年來。河西在天策的教育制度下更是文武兼修,凡是敢到涼州應試的人就沒一個缺乏膽魄的,而對這些人來說,從涼州走到沙州,其實只是一程路途長一點的旅行罷了。

敦煌再往西北。就再沒人掉隊了。學子營的人翻過天山,到達輪臺以後,張邁終於來到學子營,王溥清點人數,只剩下兩百三十四人。

但這時候這兩百多人已經不是當初出發時的那些彬彬學子了,一路的風霜雪雨,將所有人的臉都變得黝黑結實,再加上一身的軍裝,若不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