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根,仍是數千年來先王教化之澤” 。

從康有為看近代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4)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嚴復的依皈舊學傾向完全視為倒退,其中,也包含他對幾十年來改良與革命現實的反思,認識上的某些深化,以及思想上的矛盾困惑,等等。如嚴復早年引進西方新文化,以為很快可以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經過幾十年的歷史滄桑,終於發現舊文化有幾千年之根基,很難撼動,陷入悲觀情緒。他說:“其結果也,數十萬年之牽變,必不敗數千載之遺傳。……吾國雖有百華盛頓,千拿破崙,萬億盧梭以為之革命鉅子,猶將無益於存亡之數。嗚呼,蔑古之徒,可以反矣” 。嚴復早年曾尖銳批判傳統的以農為本的思想,宣傳工業救國。經過幾十年實踐,感到中國的工業化問題還離不開農業國這個現實,他說:“夫中國,農國也,乃今恥為農,而必以工業與天下爭衡者,震於外洋之物質文明,以為必如是而後可致富故也,而熟意不然。夫工業必以資於原料,而原料,農業之所出也” 。嚴復早年做為有抱負的知識分子,血氣方剛,大有“包打天下”捨我其誰的氣概。過了不惑之年,認識到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學者與政治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他說:“天下之人,強弱剛柔,千殊萬異,治學之材與治事之材,恆不能相兼。嘗有觀理極深,慮事極審,宏通淵粹,通貫萬物之人,授之以事,未必即勝任而愉快。而被任事之人,崛起草萊,乘時設施,往往合道,不必皆由於學。使強奈端(外國人名)以帶兵,不必能及拿破崙;使畢士馬(政治家)以治學,未必及達爾文也” 。

4、撤離戰場、退守書齋的國學大師章太炎。

1936年夏,章太炎給國學講習所的學員們講完《尚書》,隨即病重。他不顧別人勸阻,堅持繼續講課,並說:“飯可以不吃,書仍然要講”。終於臥床不起,於6月14日與世長辭。章太炎去世以後,魯迅曾寫《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紀念這位國學大師:“太炎先生雖先前也是以革命家現身,後來卻退居於寧靜的學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所製造的牆,和時代隔絕了”,“先生遂身衣學術的華袞,粹然成為儒宗”。魯迅認為“這也不過白圭之玷,並非晚節不終”,仍然高度褒揚了章太炎當年的革命精神:“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模”。

章太炎,名炳麟,1869年1月生於浙江餘杭縣一個書香門第。青少年時拜漢學大家俞樾為師,系統學習研究古典七年之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學術思想體系。他把老師的告誡:“精研故訓,博考事實”作為座右銘,制定了自己的治學門經六條:“一、審名實,二、重左證,三、戒妄牽,四、守凡例,五、斷感情,六、汰華辭”,即用客觀的態度,切切實實,仔仔細細的研究學問,力戒大而化之,主觀臆測的浮躁作風。後來,又發展為:“學術無短長,要以胸府獨見為貴” 。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知識分子掀起維新改良運動,章太炎也被捲了進來。他參加康有為、梁啟超等成立的“強學會”,併為《時務報》撰寫文章,積極宣傳“發憤圖強”、“修內政”、“行新制度”的主張。戊戌變法失敗,章太炎的名字也上了清政府的黑名單,為逃避追捕,渡海到臺灣,後又去日本。在臺灣、日本期間,他看了許多介紹西方政治文化的書報刊物,進一步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文明。在日本,又開始結識孫中山,接受革命思想影響。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章太炎憤然剪去辮髮,同改良派決裂,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1901年,發表《正仇滿論》,批駁梁啟超的保皇論。1903年,又發表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