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我們黨內不少同志對有知識的人,仍然不大信任,往往把他們不盲從、愛動腦筋、愛提意見的優點看成驕傲自大。我們必須認真地解決這個問題”232。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對輕視知識、輕視知識分子的根源做了進一步的分析。指出上面(領導)的根源是左傾思想,下面(群眾)的根源是“小生產觀念的束縛,存在著許多模糊、片面以至錯誤的認識”233。1982年1月30日,《中共中央關於檢查一次知識分子工作的通知》,從歷史上給知識分子平了反。“通知”說:“歷史證明,我國廣大知識分子是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他們同工人、農民一道在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依靠力量”234。

。。

反思文革重知識 衝破凡是搞平反(2)

中央有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衝破重重阻力,著重抓了平反知識分子的冤假錯案。1957年反右鬥爭中,共劃了55萬餘“右派分子”,是建國以來涉及知識分子的面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案件。1978年4月5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統戰部和公安部《關於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請示報告》,決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6月14日,有關部門擬訂出《貫徹中央關於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決定的實施方案》,規定“右派分子”摘帽以後,恢復政治名譽,分配適當工作,恢復原來的工資待遇等。至1980年底,共改正錯劃右派54萬多人。此後又陸續對若干“右派分子”平反,如1980年8月16日,新華社報導,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的著名的“六教授”曾昭掄、費孝通、黃藥眠、陶大鏞、錢偉長、吳景超,全部得到糾正。據有關資料,被定為右派分子的552877人中,只有90餘人不予平反,其餘全部摘掉右派帽子。

建國初期的“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件,也是在知識分子中產生深遠影響的大事。胡風由於“唯心主義”文藝思想和在私人通訊中查出“反革命言論”為依據,被誣為“反革命分子”,判處有期徒刑14年,剝奪政治權利6年。和胡風有來往的27位著名學者、文藝家,被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如作家阿壠、學者賈植芳,被判有期徒刑12年,其餘給予撤職降級另外安置工作處理。這種不僅以言定罪,而且是以私人信件定罪的作法,使許多知識分子產生了極大的恐懼感,有些人從此不敢再寫東西,甚至連通訊和日記也不敢再寫了。“文革”以後,這一案件經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認真複查,中共中央作出“胡風不是反革命分子;也不存在一個以胡風為首的反革命集團。胡風反革命集團一案應屬錯案錯判”的結論,1988年6月又發出《關於為胡風同志進一步平反的通知》,認為:“在我國革命文學陣營的發展史上,的確存在過宗派的問題。因而妨礙了革命文藝界的團結。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好複雜,時間長,涉及的人員也較多,不同歷史階段的矛盾還有不同的狀態和變化。從胡風同志參加革命文藝活動以後的全部歷史看,總的說來,他在政治上是擁護黨中央的”。《通知》取消了對胡風文藝思想和宗派活動等問題的嚴厲指責,併為胡風及其受牽連者,徹底的恢復了政治名譽。

這一時期,黨中央還對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 王實味案件進行了認真的複查。1982年2月,對與王實味有牽連的四位知識分子平反,《關於潘芳、宗靜、陳傳綱、王汝琪等四同志所謂“五人反黨集團”問題的平反決定》指出:不存在“五人反黨集團問題”,“予以正式平反”,“恢復名譽”。1991年2月7日,中央作出《關於對王實味同志託派問題的複查決定》:“經複查,王實味同志1930年在滬期間與原北大同學王凡西、陳清晨(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