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三子李顯為太子。

683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高宗臨終遺詔說:“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一次,中宗想讓岳父韋玄貞為宰相,並授給乳母的兒子一個五品官,宰相裴炎覺得不妥,跟中宗爭執起來,中宗年輕氣盛,發怒說:“我就是把天下交給韋玄貞,又怕什麼?”裴炎感到很害怕,就跑去告訴了武則天,為了防患於未然,武則天下詔“廢中宗為廬陵王,扶下殿”,改由其四子豫王李旦為睿宗,但睿宗住在另一個地方,不得參預政事。同時,武則天又派人逼死了廢太子李賢。

武則天清除了一切阻礙勢力,準備好了登基稱帝的工作,李唐宗室知道武則天稱帝必然要除盡李氏宗族,所以十分害怕,人人自危,不斷有人起義。

在武則天臨朝稱制後的第七個月,揚州發生了徐敬業叛亂,朝中宰相裴炎也與之相勾結,可謂內憂外困。但武則天臨危不亂,她先不失時機地斬除了裴炎、程務挺等人,以除肘腋之患,又急調三十萬大軍,在不到五十天的時間裡平定了徐敬業之亂。

平息了叛亂,又清除了潛在的威脅,武則天在洛陽宮乾元殿召集了一次群臣聚會。會上沒有輕歌曼舞,沒有美酒佳餚,只有令人窒息的氣氛。武后端坐御椅上,用逼人的目光掃視著群臣說:“朕親政以來,自以為無負眾卿,無負於天下,眾卿知否?”群臣齊聲應諾:“陛下功高德厚,天下盡知。”武后接著說:“朕奉事先帝二十餘載,一直是至忠至勤,憂心天下。各位公卿的富貴,都是我給你們的;天下安定,百姓康樂,也是我促成的。等到先帝去世,把天下託付於我,我不愛惜自己而愛惜百姓。對臣下更是愛之如子,恩寵有加,可是現在叛亂的人,都是出自將相,你們為什麼這樣忘恩負義呢?在你們這些元老重臣之中,倔強難道有超過裴炎的嗎?糾結亡命之徒率眾征戰有超過徐敬業的嗎?在握兵的宿將之中,攻佔必勝有超過程務挺的嗎?這三個人,都是很有聲望的。但他們不利於朕,與朕為敵,朕都能殺掉他們。你們有比這三人更厲害的,有異圖者請早點動手,不然的話,就該洗心革面,老老實實,免得身敗名裂,怡笑天下!”被激怒的武則天言詞犀利,情緒激昂,嚇得滿朝文武匍伏在地,心驚肉跳地說:“陛下天威,臣願效犬馬之勞。”

68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看到武則天登基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就暗地裡派人在一塊白石上鑿上“聖母臨人,永聖帝業”的字樣,並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獻之,謊稱獲之於洛水。武則天聞訊大喜,當即下詔把這塊石頭稱之為“寶石圖”,並於當年五月選擇吉日,親臨洛水拜受寶石。武則天把獻圖有功的唐同泰提拔為遊擊將軍,讓他參預辦理此事。到了選定的日期,武則天“告謝昊天,禮畢御明堂,朝群臣”,不久即正式加尊號曰“聖母神皇”,從這個時候起,武則天開始稱“陛下”。

李唐宗室眾人十分清楚,武則天已是實際上的皇帝了,至於名義上的登基改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李唐宗室所面臨的,卻是一場滅頂之災。出於自我保全之計,他們紛紛起兵。首先,李唐宗室以“迎還中宗”、“救拔睿宗”為旗號號召眾人,但因范陽王李靄出首,密謀敗露,倉促之間,韓王李元嘉首先起兵,繼而琅琊王李衝在博州起兵,越王李員在豫州起兵,霍王李元軌在青州起兵,魯王李靈夔在邢州起兵。但這時國家較為安定,人民不願為一家一姓的名利再去生什麼內亂,於是,李氏諸王的軍隊皆無鬥志,武則天的兵馬一到,不是墜城投降,就是紛紛逃走,根本不堪一擊,在很短的時間內,李氏諸王的這次叛亂就被武則天輕而易舉地鎮壓下去了。

李氏諸王的這次失敗也說明,關隴貴族門閥在社會上也逐漸喪失了人心。因為一百多年以來,這些門閥士族在大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