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的作品。

創作靈感來自讀書

“相聲瓦舍”從成立之初到現在,我們的核心不會變,不管我們的作品內容是什麼,“相聲瓦舍”的定義是馮翊綱、宋少卿搭檔。其實,“相聲瓦舍”的創作重要的不是在演出的一剎那,而是在創意的過程中,人與人的合作,人與作品的碰撞,而不是人數的增加。至於演員,我們都是根據不同的戲邀請不同的人,這裡有朋友,也有師生。

我們目前平均一年兩個作品,從1997年開始算起來應該20個左右吧。我因為教書,所以認為這是對一個過去受過完整訓練的人繼續得到訓練的好方式。為了給學生講課,我需要溫習所有學過的東西,於是培養了良好的讀書習慣,這就是我靈感的來源。並不是因為某一個點子而去找資料,而是平時就和資料成為了很熟悉的朋友。這樣,創作的過程中就不會遇到瓶頸。我們每年要演100場,平均4天就有一場。現在有一個作品正在巡迴演出,叫《拆夥》。意思是馮翊綱和宋少卿要拆開,說單口相聲,在這個演出中,我們按照日本相聲的演法(日本的相聲叫做落語)表演,題材選自日本的《羅生門》和《竹林》。戲開演的第一個段子是對口的,我們的一個學生演逗哏,宋少卿演捧哏,兩個人穿著大褂,下去以後我穿著和服跪坐在臺中間的蒲團上演落語,中場休息後,宋少卿穿著一身美國牛仔,演一段美國相聲,最後馮翊綱再陪著這個學生上來,穿著大褂,再說一段相聲收尾。

還有一個作品正在排練,講的是大貪官和來到現代的恭王府,是個比較荒誕的故事,2006年5月演出。此外,我們下半年也希望來北京演出,正在積極爭取。

我們的收入大部分依靠演出,現在我們演出的情況很好,每場票都能賣完,演出的收入足以讓我們享受生活了。比如,除去自己應付的賬單和孝敬老人的錢,每年的年薪也可以出國旅遊兩次。

我們是會員制,現在大概幾萬名會員,一個演出開演之前我們就會通知會員,他們可以先來買票。這些會員是年年累積下來的。包括全臺灣的,我們以臺北為主,有些會員不能到臺北的,我們也可以過去給他們演出。臺北一年售票的情況是在40場左右,全臺灣的演出在50場或60場,所以總共會有100場演出。演出票價最便宜的是300元臺幣,摺合成人民幣應該是幾十塊錢,最高票價1200元臺幣,也就200多元人民幣。“相聲瓦舍”是一個股份制的職業團體,所以我們不允許虧本,而且我們在經營上有一個非常專業的行政小組。在臺灣,85%的相聲團體都聚集在臺北,而達到“相聲瓦舍”規模的有七八家,但是,不一定都在臺北。

臺灣相聲沒有派別

在臺灣的大學,並沒有與相聲有關,或者與曲藝相關的科系和課程。賴聲川在他的導演課裡會有一定的比例談相聲,我現在也是老師,在我的課裡也有一定的比例談相聲。2001年左右,臺灣的國民教育中,從小學到中學的12年裡加入了一門課叫藝術與人文禮育,以前就是美勞課或者音樂課,現在被整合起來,編了一本12年的教材。國中階段有一課叫相聲,就是由我來審定的,輔助教材裡有關於相聲的介紹,是我和宋少卿來示範的。

我和宋少卿曾拜內地的常寶華為師,要是臺灣也有門派門第之分就糟了,我一個派別,宋少卿一個派別,“相聲瓦舍”就要分兩派了。實際上對我影響深的人,除了賴聲川,還有李立群和金世傑。當時我二十多歲,賴聲川讓我跟在李立群的身邊,和他搭檔表演,有時還和金世傑搭檔演出。在臺灣,如果說我們的相聲演得好,是因為受到交叉影響,臺灣沒有門第之分,只有專業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