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沒有為侯君集說話反而提醒李二陛下關注侯君集的五個人,包括蘇寧在內,沒有受到懲罰,更沒有被提起,這是獎勵。

明眼人都看出來了,自從山東士族覆滅之後,文官力量大為衰落,而在之前李二陛下為了對抗山東士族大力扶持的軍方力量則有些太過強大,以至於在文官極其衰弱的時候,竟然有將軍直接打起了文官職位的念頭。在參謀總部成立的時候。李二陛下就明言,從今往後文不掌軍武不幹政,兩不相干,軍政分開。但是在文武力量嚴重失衡的關頭。還是有人打起了干政的主意。把李二陛下定下來的規矩當成了耳旁風。

這要是別人大概也不會讓李二陛下這樣憤怒,偏偏這人是大唐軍隊自李二陛下以下的最高統帥,參謀總部參謀總長侯君集。還糾集了幾個將軍和文臣上書請戰,意圖獲取軍功,得到宰相職位的獎勵,這樣一來,不僅僅是在挑戰剛剛確立的軍政分開原則,更是在挑戰李二陛下的權威,挑戰貞觀朝沒有朋黨的底線。

李二陛下如何可以不惱怒?

這一惱怒之下,好多人倒了黴,李二陛下趁此機會狠狠地敲打了一下軍方,雖然大唐需要你們,但是不是讓你們來干政的,屬於你們的權利文官拿不走,屬於文官的權利你們也別想碰!軍方的力量有些強了,一旦強大了就會有些不該有的念頭……

李二陛下決心下一階段的政策大方向是扶文抑武,並且在這個規矩沒有完全深入人心之時,要對任何一個敢於挑戰此規則的人進行最為嚴厲的處罰,哪怕這個人是皇帝的心腹!懲治侯君集就是殺雞給猴看,告訴所有武人和文人,不論是誰,哪怕你高貴如侯君集,也照樣收拾!

李二陛下竭盡全力的維護剛剛確立的脆弱規則的權威,李世績那兒也在竭盡全力的對付吐谷渾,面臨大唐帝國的亡國攻勢,吐谷渾上下都充滿了悲觀絕望的氣息,一開始有很多人都主張不抵抗,逃離這裡,去更西邊求生存,或者乾脆投降,反正這年頭做個大唐人也沒什麼不好的。

但是就像曹操勸降東吳時諸葛亮說的話,別人可以投降,但是唯獨孫權不可以,天柱王就拿這個漢人典故勸誡伏允可汗,誰都可以投降,唯獨他伏允可汗不能投降,一旦投降,肯定會失去現在所擁有的全部權力,別人無傷大雅,不過是換一個國籍,大不了付出一點兒代價,可是伏允可汗降了,估計就要去和東突厥的頡利可汗去一起研習舞蹈技巧了。

天柱王心裡面還嘀咕著,除了你,我也不能投降,否則一旦投降,肯定有人把這些年來自己推動吐谷渾做的那些事情給抖出來,到時候伏允不會死,自己卻極有可能死,所以只要有一線生機,都不能放過!哪怕為此把吐谷渾所有的男丁都推向死路!

要是放在以前,估計他們還有西域這條退路,但是如今西域各國聯合起來要截斷他們的退路,他們除了正面迎擊唐軍以外沒有別的退路,用三分之一國土資源和人口換來的吐蕃三萬精兵也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場,反正他們國內徵發了十二萬軍隊,算上吐蕃的三萬軍隊,連在一起有十五萬軍隊,進攻的軍隊包括唐軍本部四萬人,西突厥三萬騎兵和西域聯軍六萬人,一共十三萬人,人數上還少於吐谷渾一方。

但是無論是伏允可汗還是天柱王,都不認為這是一場輕鬆的戰爭,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不是靠著僅僅兩萬人的人數優勢就可以戰勝的,哪怕對方真的只有四萬人的軍隊,也不可小覷,唐軍自立國以來和外國作戰的時候,就沒有一次不是以少勝多創下奇蹟的,最多的一次也不過派遣了十二萬軍隊 ,但是對手卻是東突厥三十萬軍隊。

結果不言而喻,被唐軍打得哭爹喊娘,最後三萬成建制的軍隊被一個叫做蘇寧的小將率領五百鐵騎一把火燒了個乾淨,東突厥亡國。

所以無論唐軍軍隊數量有多少,他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