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不敢小視唐軍,至於吐蕃的援軍,他們也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因為他們和吐蕃人交過手。吐蕃人兇狠,打起仗來不要命,可是相對於唐軍的訓練有素和裝備精良,他們每一次攻打蘭州的時候都有深刻的體會,要是面對面交戰,吐蕃軍隊還不一定是唐軍的對手。
那應該是在沒有高原反應的情況下。
甘肅和青海所在地地勢相對於西藏而言是低得很多了,所以軍隊徒步而上,不會受到什麼影響,但是如果是西藏的話,那樣的影響真是不小。所以才會有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不能乘飛機直接去西藏的說法。否則一定會難受好多天才能緩過來,氧氣太少了。
唐軍和吐蕃交戰失利的一大原因就是高原反應,在高原上作戰唐軍敗多勝少,而在平原上交戰雖然唐軍戰勝的次數比較多。可是吐蕃軍隊依然不弱小。下了高原。吐蕃人的平均戰鬥力平添三成。
只是這個時代沒有人重視而已,但是蘇寧來了,就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蘇寧已經決定建議李二陛下設立一支專門針對吐蕃人的軍隊,拉上高原進行適應性訓練,適應之後才能和吐蕃人對戰,否則一定會吃虧,為了這個,蘇寧還準備了很多關於高原反應的說辭來說服李二陛下,給這個科學盲補補課。
但是在青海和甘肅地區作戰的話,憑藉蘭州地區的府兵和中央衛戍軍的強悍戰鬥力,沒什麼可怕的,所以李世績率軍在蘭州補給整軍之後,就氣勢洶洶的殺向吐谷渾,同時派人傳令西突厥兵馬從北向南突擊吐谷渾腹地,牽制其快速機動的騎兵軍隊,重點是避免與之進行大規模騎兵決戰,而要充分利用騎兵機動性牽制其更多數量的軍隊,為正面的唐軍進攻減輕壓力。
至於西域聯軍,李世績沒有抱太多的希望,只是命令他們團成一團緩緩推進,遇見小規模抵抗就消滅之,遇見大規模抵抗就與之對峙,不要魯莽與之進行大兵團交戰,否則很有可能吃虧;接著李世績派人去當地羌族地區尋找党項羌族人作為大軍嚮導,和蘇寧估計的一樣,當地党項羌族首領拓跋赤辭親自前來和李世績交涉。
交涉的內容也和預計的差不多,關於前隋失信和他們對唐軍的不信任,這讓李世績對蘇寧的預測能力感到驚訝,這就是傳說中的決勝於千里之外?也因此李世績更加重視蘇寧的擔憂,將李道彥死死的看住,沒有給他獨自統兵的權力,只是讓他率軍跟隨自己的中軍前進,同時與拓跋赤辭歃血為盟,贏得了拓跋赤辭的信任。
拓跋赤辭對唐軍表現出了友好的善意,為唐軍提供了部分糧食和草料,並且派熟知山路和小路的人給唐軍做嚮導,李世績隨身帶著的縱橫司探員在這種情況下用最快的速度繪製出了這一帶的大概地圖,充實了唐軍資料庫裡的資料,並且為李世績搭建作戰沙盤爭取了便利,李世績很快就下令建設作戰沙盤,準備研究戰術。
根據研究,這一帶的地形是西高東低,也就是說唐軍看上去走的是平緩的路,實際上是上坡路,就兵法而言,對於唐軍來說這不是好的戰場,吐谷渾人居高臨下反而更加佔有優勢,而唐軍仰攻則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李世績就開始致力於尋找小路和吐谷渾人的設防希望穿過吐谷渾人的防線而突襲之,這樣就可以縮小傷亡。
吐谷渾對於大唐的軍隊也相當戒備,在派遣了三萬騎兵北上迎擊西突厥三萬騎兵之後,吐谷渾集中了五萬人的精銳軍隊向著東邊出發,準備找到唐軍與之決戰,統兵將領就是吐谷渾第一猛將遲允,而背後的西域聯軍則由天柱王率領兩萬軍隊和吐蕃三萬援軍一起去對付,伏允可汗率領兩萬精銳留守國都,隨時支援或者逃跑。
這個戰略還是不錯的,但是面對著李世績這樣一位名將,這個陣容則有些不太奢華,遲允的確是一個勇猛善戰打遍吐谷渾無敵手的將軍,但是大唐這兒也不是沒有能征善戰的將軍,而且伏允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