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錢以後,權力慾望就會上升;而在官癮、錢癮都滿足以後,求名的慾望就會濃厚得可怕。尤其人到晚年,更著重聲名的滿足。

沒名者求名若渴,有名者求名更熱,名小者求得大名,名大者與人比名,名不怕多,就怕不名,名上加名,最好是舉世聞名。按說,一個人當上了皇帝,譬如隋煬帝楊廣,應該是得到了名欲的最大滿足吧?不!他對大臣楊素說,我的駢體文,四六句,也是滿朝第一,當仁不讓的。因求文名,他竟把一位詩人殺了,還說,看他今後還能寫出比我好的詩?

由此可見求名者那一顆不得安寧的心。

小孩子希望大人注意他,就鬧人來瘋。成年人同樣希望別人注意他,也要鬧人來瘋的。

這位求名心切的尹嘉銓先生,所作所為,就是典型的人來瘋。

人來瘋,醫學上定名為“兒童多動綜合症”,通常發生在三歲到六、七歲的兒童身上。但如今,由於社會公共關係日趨表面化,競爭化,淺薄化,商品化的結果,人來瘋便愈來愈成人化,三四十歲,四五十歲,一些有頭有臉的,有聲望有地位的人物,或顛三倒四,裝瘋賣傻;或出出洋相,唱唱反調;或奇形怪狀,譁眾取寵;或故作悖謬,語出驚人,也在以吸引他人眼球為能事,這就叫作“成年多動綜合症”。其症狀,越是公眾場所,越是人多場合,越是有重要人物,有年青異性,有傳播媒體,有鏡頭燈光的所在,這些成年多動綜合症者,就會躁動不寧,沒話找話,就會表演賣弄,搔首弄姿,就會為老不尊,失態失控,就會擠眉弄眼,情不自禁。

人來瘋,是病,又不是病,你說它是病,就是病,你說它不是病,也就不是病。一般來說,小孩子的人來瘋好治,長大以後,不藥自愈。而上了年紀的人,得了人來瘋,基本上是沒治的了。

最厲害的,也是最可怕的,還數六十歲,七十歲,乃至八十歲的“老年多動綜合症”了。抖擻著一把快要散架的老骨頭,要耍起人來瘋來,那才叫恐怖。第一,四不:不甘寂寞,不肯罷手,不能安生,不願休止,第二,四有:有飯必吃,有酒必喝,有話必講,有屁必放。凡出場、出席、出鏡、出臺,總有他們身影在;凡褒揚、授獎、表彰、上榜,總是他們當主角;凡聚會、團拜、聯歡、飯局,總推他們坐到主座;凡檢查、視察、剪綵、指導,總少不了老爺子臨場……

總而言之,人來瘋的根本目的,求名,求大名,要大家眾星捧月地圍著他,水漲船高地抬著他,為了名。要大家相信他老當益壯的存在,相信他風頭正健的存在,也是為了名。

。 想看書來

戒之在得(2)

由此看來,名是一個無底洞,真是慾壑難填啊!半截入土的老人家,還瘋個沒完沒了,這些年來,可真讓我們看得眼暈目眩啊!

尹嘉銓已經致仕,享受離休待遇,回到老家河北博野,論理,享他老革命的清福吧!不,他怎能就此罷手呢?因為“名”這個東西,如同海洛因,染上了就難戒掉,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有的同志,甚至奄奄一息,迴光返照,不最後看一眼親人骨血,戰友夥伴,仍於彌留期間,唸叨著悼詞怎麼寫,惦記著墓誌銘怎麼刻,是“堅定的”,還是“不屈不撓的”;是“忠誠的”,還是“久經考驗的”,放心不下,斟酌再三,不肯閉眼,不能瞑目。

這就好比文壇的大師名流,文人墨客,等外作家,魚鱉蟹蝦一樣,作品放在頭條,還是放在二條,得正式獎,還是得提名獎;排行榜第一,還是第二或第三;是著名作家,還是知名作家,都會寸土必爭,寸步不讓,討價還價,面紅耳赤的。看來,這是“名”之酷愛者的古今同好了。

所以,尹嘉銓想出來為他父親請諡,也是名欲薰心,才弄得不安分的。魯迅先生寫道:“乾隆四十六年,他已經致仕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