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衛恭敬道:

“是,西明寺不止一次地派出大量五境佛修追蹤他,他在長樂坊的宅子附近長期有僧人守候,直到前幾日此人突然就任長安縣尉後,僧人們才罷手。”

太平公主沉吟了一會兒。

西明寺……長安縣尉……

少頃,李令月突然問道:

“長安縣令孟溫禮,是景雲二年上任的吧?”

“回殿下,正是。”

李令月喃喃道:

“雖是五品小官,但畢竟是京縣,應當早做打算……”

萬年縣縣令早就已經是太平公主的人,只是這個長安縣的孟溫禮,尚不清楚他想要依附何處。

“京縣縣衙滿編縣丞二人,主簿二人,尉六人,現缺編不少,不成體統,給崔湜、竇懷貞去信,於吏部挑選人手安插進長安縣。”

“是。”

……

第二天清晨,太極殿內,大乾小朝會。

朝會上,以崔湜為首的太平公主一派黨羽再度提起民間嫡長繼承之事,以為試探。

崔湜說道:

“陛下,我朝自龍朔年間,實際上已允許民間百姓買賣永業田,而百姓新得之土地,在家中長者逝後的繼承分配,卻不合嫡長之古制,此舉有違禮法。”

“臣請陛下傳旨宣詔,禁止民間百姓隨意分配祖業繼承,嚴格按照嫡長三七之分,嫡長取其七,其餘諸子共取其三,若如此,則禮法大興、尊卑有序,朝廷幸甚,天下黎民幸甚。”

事實上,崔湜這一番話純粹是無理取鬧。

關於財產基礎與嫡庶的關係,唐朝早在貞觀時期就有定論:

“凖戶令應分田宅及財物者,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財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分。違此令文者,是為不均平,杖八十。”

從漢開始,華夏就基本確立了諸子均分的財產繼承原則,只有魏晉時期短暫地出現過歷史的倒退。

另外,在唐朝,遺囑繼承優先於法定繼承。

私生子、奸生子若沒有在被繼承人生前加入該家戶籍,且不被該家庭承認,同樣是沒有繼承權的,縱然告至官府,也不會受理。

至於真正的庶子少分,甚至不得分到財產,那是先秦的事情了,和禮法並無直接關聯。

崔湜自己心知肚明,這條奏議不可能得到透過,他真正的目的,是借用民間諸子繼承之事隱晦地重新強調“嫡長”二字。

而當今的太子李隆基,就不是皇帝的嫡長子。

果然,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姚崇、宋璟、劉幽求等人的強烈反對。

“陛下!崔中書此言大謬!我大乾自神龍年間起,新成丁男子大多難以實授土地,人多田少,本就艱難,唯有依賴於父祖所繼承之永業田,若依崔中書此言,從此天下所有庶子百姓將失去繼承資格,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國將危矣!”

宋璟慷慨陳詞,句句說得義正辭嚴,殿內重臣們紛紛點頭。

雖被宋璟出言反駁,崔湜卻面無異色,只偷偷觀察皇帝的態度。

皇帝李旦不住地點頭,待宋璟奏畢後,向崔湜問道:

“卿此議嘗與太平議否?”

“回陛下,臣已與公主殿下議過。”

李旦又問:

“與三郎議否?”

三郎就是指太子李隆基。

“回陛下,未曾。”

李旦思索片刻,開口道:“既是太平認可之事,朕……”

眼見皇帝就要答應下來,宋璟急了,上前一步跪奏道:

“陛下,此舉禍國殃民,臣請陛下三思!”

小朝會乃是宰相級別的重臣才有資格參與的每月朝議,因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