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此百利而無一害之事卻猶猶豫豫不能定奪,到底為了何故?”言罷,毛遂雙手按定佩劍,怒目而視楚王。
楚王立刻連連稱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毛遂問:“主意拿定了嗎?”楚王道:“定矣!定矣!”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雞狗馬血來!”左右取銅盤至。毛遂雙手托住銅盤,跪獻楚王道:“大王當獻血為盟,正式合縱之約,大王先飲,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於是於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縱事成。
毛遂左手託定銅盤,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諸位就於朝下共同歃血吧!你們這些庸碌之輩,所謂‘因人成事’者,不就是這樣嗎?(未完待續)
469 毛遂自薦 3
毛遂大約在公元前285年出生在雞澤。自幼天資聰慧,文武雙全。公元前260年左右,26歲的毛遂從雞澤到趙國都城邯鄲,後經虞卿介紹到平原君趙勝家做了一名食客。3000多名食客分工各不同,有文武策士、守門人、屠夫、賣酒漢等。虞卿為文策士,毛遂是武策士,練就一套十步穿吼劍法,人送外號“劍俠”,又有“南虞北毛”之美稱。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隊包圍趙國都城,邯鄲危在旦夕,毛遂自薦,靠膽量和劍威,幫助平原君趙勝聯楚成功,被升為上客,獲“亮劍英雄”稱號,後被趙王授予諫議大夫之職。
毛遂後來辭官先回到鉅鹿老家,後又遷居“漳濱”。漳濱是個村莊名,據調查毛遂居住的漳濱就是現在的靠近名河邊的東柳村。
理由之一:東柳村唐代以前叫平原禮,位於老名河邊上。公元前251年,平原君趙勝卒,由於受他人排擠,毛遂多次勸諫均不被趙王採納,一氣之下,辭官不坐,回老家鉅鹿(今雞澤毛官營一帶),後又遷居於漳濱。20年來,他該村百姓關係處得十分融洽。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雞澤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其它村民的百姓們只好背井離鄉,靠乞討為生。此時的毛遂慷慨解囊,散盡家財,救濟全村百姓,鄉親們才度過這災荒之年,無一外遷。為紀念毛遂的恩德,隨將村名改為平原禮,意思是象平原君趙勝那樣禮待恩公毛遂。
理由之二:象徵文學泰斗的標誌性建築魁星樓建在平原禮(今雞澤東柳村)。在雞澤歷史上既沒有文狀元也沒有武狀元,而將魁星樓建在平原禮村,據考證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毛遂後裔毛萇詮釋《詩經》有功給予的封賞。
理由之三: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毛遂曾孫毛釋之封地張(縣)。據調查此地正是毛遂居住地平原禮村。目前該村村南八里許尚有張侯井(莊戶井)、節地(芥的地)、張地(現在在東柳村南與柏枝寺之間)遺名,地約千畝。
理由之四:毛遂後裔“毛藻以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二月二十七日終於私第(長安私宅),以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歲次乙亥二月乙卯朔十日甲申。遷窀於城西八里之平原禮也”。這說明毛氏祖墳在平原禮村。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28年,秦國滅趙國。在向北推進過程中,遇到了在滏陽河北岸設防的趙軍及雞澤民眾聯軍的奮勇抵抗,秦軍傷亡慘重,就是在這次戰鬥中,毛遂“血灑滏陽河北岸”。據《永年縣誌》記載:“毛遂墓在城(指永年縣城關)西南三里大堤內。此處正是滏陽河北岸。1993年,永年縣重建毛遂墓,墓碑高約2米,正中書“毛遂之墓”。左上角書“平原君上客諫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