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在近現代,早在“五。四”運動前夕的1918年,陶亞民先生首先發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輯五先生把研究徐福與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結合起來,提出了一些新觀點,當時一些著名史學家,如汪向榮、衛挺生等,也參與了這一研究。1981年,汪向榮先生再論“徐福東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熱潮,而且一改其年輕時認為司馬遷在《史記》裡只是原原本本地記載了“方士們的不真實的宣傳”,認為“徐福是實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計劃的海外移民。”他還指出:若對中日關係史和日本古代史發展過程進行認真觀察、探討的話,也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傳說。近二十年來,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矚目的成績。一些中國有影響的史學元老和中青年史學工作者也對這一課題頗感興趣。如復旦大學的吳傑教授、遼寧大學的孟憲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著論述。另外象臺灣的彭雙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對這一課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於《史記》對徐福求仙事的記載“語焉不詳”,使得這個歷史事件成為一宗千古疑案。史學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隻燙手的山芋。近些年來,雖然有人試圖從考古學、人類學、航海史等多角度來佐證這一歷史事件。但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要說認同,只有兩點,一是歷史上確有徐福其人,二是確實下過海。至於其出身在何處,在哪兒出海,出過幾次海,東渡的目的是什麼,最後到的“平原廣澤”究竟是什麼地方。這一切還都是目前爭論的焦點。因此,有些史學家就提出,單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研究徐福與日本的關係,容易陷入空論與臆測。
相關古蹟摺疊編輯本段
徐福祠摺疊
徐福故里位於連雲港西北50公里處贛榆縣境內。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求長生不老仙藥,派遣當地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女和百名工匠,出海尋覓,最終未獲得不老仙藥,卻在日本登陸。成為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第一人。徐福故里建有徐福祠一座,祠廟門闕為仿漢建築,造型精美。古色古香。祠內徐福座像高3米,面向東南,目視遠方,表現出徐福剛毅、睿智和離別鄉土的眷念之情。祠堂前有兩個燈籠,為日本友人所贈。西配殿陳列著徐福故里的部分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的帶槽石斧和秦磚漢瓦,殿內還有徐福在日本足跡的大量照片。東西長廊中鑲嵌有蘇北罕見的花崗岩漢畫像石、原始社會的石筍等,還存有石船錨和石藥碾等出土文物。今天的徐福祠是中外遊客,特別是日本遊客的必到之處。現在的徐福祠已沒有多少景色所在了。
野史逸聞摺疊編輯本段
徐福字君房。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
秦始皇時,西域大宛國有很多冤屈死的人橫陳在野外道旁。有些鳥銜來一種草蓋在死人臉上。死者就立刻復活了。官府把這件事奏報給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帶著那種草到北城請教鬼谷子。
鬼谷子說那草是東海里祖洲的不死草。長在瓊玉的田地裡,也叫養神芝,葉子像菰米,不成叢地生長,一株不死草就能救活上千人,始皇聽後認為這種不死草一定可以找得到。
就派徐福帶著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著樓船出海去找祖洲。然而徐福出海後一去不回,也不知去了什麼地方。
後來沈羲得道成仙時,道家始祖黃帝和老子派徐福為使者來接沈羲昇天。徐福當時是乘白虎車、度世君司馬生乘龍車、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車,他們一起到人間來接沈羲。從此人們才知道徐福已經得道成仙了。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讀書人得了個半身枯瘦變黑的怪病,請了宮中的御醫張尚容等來看也不知道是什麼病。病人把全家聚在一起商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