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把他召入廷內,賜以酒食,說是決不相信別人的謠言。馮勝喜不自禁,誰知剛剛回到家裡,即毒發而死。定遠侯王弼,在家裡曾嘆息說:“皇上春秋日高,喜怒無常,我輩恐怕很難活下去了!”這一句話,果然被特務告密,立即賜死。

這樣一來,開國功臣已所剩無幾,即便有幾個,也早已遠離朝廷,不涉政事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六人得保首領,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鄧四人都死在胡、藍大獄之前,沐英鎮守雲南,總算偏遠無事,只有湯和絕頂聰明,他潔身遠引、解甲歸田,絕口不談政事,享年七十多歲,得以壽終正寢。

朱元璋殺戮功臣已經成了他晚年生活的主要內容,“胡藍之獄”總共牽扯被殺的人達四萬五千多人,南京皇宮儼然成了一座陰深恐怖的死亡宮殿,很多官員上朝都提心吊膽,生怕自己被什麼案件牽扯而遭治罪。據說,每次上朝,官員們如果看到朱元璋把玉帶卡在肚子以下,就表明皇帝當天要殺人了,一個個都嚇的面無人色,兩腿發軟;如果玉帶高掛在胸前,就表明皇帝今天情緒不錯,不會殺人。“胡藍之獄”期間,有些官員每天早上上朝之前甚至和家人訣別,囑咐後事,如果僥倖平安歸來,全家人都要慶賀一番。最惡毒的暴政是把罪犯的妻女發配給妓院強迫賣淫,使她們遭受百般凌辱。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把開國功臣殺得如此徹底的,確實應數有明一代,朱元璋從改變官制、改善吏治、嚴格法令、壓制輿論、殺戮功臣和特務統治六個方面集中權力,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可以說收到了相當的成效。自洪武年間及其以後,明代的君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旁落過,至於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奪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權,對親族殘酷地誅殺,那是皇帝家裡自己的事了。

至於第三點,則要計之長遠,為子孫謀劃了。關於這一點,朱元璋的“棘杖”之喻可謂意味深長。史載朱元璋要賜死開國功臣李善長時,太子朱標曾向朱元璋進諫說:“皇父誅殺的人太多太濫了,恐怕有傷和氣。”朱元璋聽了,默無一語。第二天,他又把太子叫來,將一根長滿刺的荊棍扔在地下,要太子撿起來,太子面有為難之色,朱元璋笑道:“我讓你拿著棘杖,你認為棘杖上有刺,怕傷了你的手,若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擔憂了。我現在誅戮功臣,便是替你把刺去掉,你難道還不明白我的用意嗎?”誰知太子卻是一位飽讀聖賢之書的書生,聽了父親這話,大不以為然,反而叩頭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這話明擺著說朱元璋是一個昏暴的君主,朱元璋大怒,當即提起身前的几案擊打太子。幸虧太子在驚慌中丟擲負子圖,使朱元璋憶起了與馬皇后揹負太子同陳友諒作戰的艱難歲月,太子才免遭殺戮。自此以後,朱元璋的權力“棘杖”上的確沒有扎手的硬刺了。

歷史的血腥至今猶能聞到,權力的“棘杖”又何曾一時光滑可手過呢?殺了近五萬人來鞏固皇權,試圖為子孫後代削出一把可以揮壓萬民而又光滑可手的權力之杖,其結果怎樣呢?還不照樣是叔侄爭位、宗室相殘?還不照樣是奸佞迭出、禍亂相行?孟子說:“不嗜殺者能一之。”其意是說以仁行事才能得天下、保天下。但這一萬古不變的信條,在歷史上實現了多少呢?

其實,權力的“棘杖”內外都是刺,去了外刺,內刺猶在,是無論如何也去不了的。此杖棄之不得,握之扎手,就是歷史,對之也是無可奈何!

歷史不是一匹馴服的馬,像朱元璋那樣徹底地殺掉功臣,很難維持長久;像東漢光武帝劉秀那樣“以柔治國”,未殺一個開國功臣,而是與之結為姻親,但裙帶的柔情終於抵擋不住旺盛的權欲,還是招致了外戚和宦官專權的巨大弊端;那麼舍其兩極,取其中間,採取又打又拉,拉、打結合的辦法是否可以呢?中國的歷代王朝中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