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難於保密,而奏摺則向皇帝直接呈送,直達皇帝本人。雍正擴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摺的範圍,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時反映情況,報告政務,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員們相互監督,皇帝得以瞭解他們的賢愚、勤惰、政績、操守。

四是改土歸流,我國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其職務為世襲,僅名義上接受清朝的冊封。土司們生殺予奪、驕恣專擅。這種制度妨礙了國家的統一和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雍正即位後,廢除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鬥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決派兵平定。在平叛戰爭中雖然也累及無辜,給少數民族造成傷害,但從長遠來說,“改土歸流”是進步的措施,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

雍正帝還有一個重大發明,就是秘密建儲制。清朝皇位的繼承,開始沒有實行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康熙帝研究了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覺得可以接受。他便採納了中國曆代皇帝的嫡長子繼承製。皇帝生前,公開地將嫡長子立為皇太子,是為儲君。皇帝死後,他就自然繼承皇位了。這種繼承製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缺點。缺點是如果嫡長子條件不具備,或皇帝對嫡長子不滿意,一旦更換皇太子,就極易造成諸多皇太子之間的明爭暗鬥。康熙帝二立二廢皇太子,就是明證。這給康熙帝終生造成了極大的痛苦,也使政局動盪不穩。

雍正帝45歲即位,他親眼目睹了康熙帝為此焦頭爛額的情景。心中有數的他,在即位之初就著手解決這個難題。即位的當年,他便下令群臣討論如何立儲的問題。其實,他是把寫好的諭旨讓大臣們討論,大臣們認為這是一個好辦法。於是,當即確定下來。

所謂“秘密建儲”,就是秘密建儲一事完全公開,儲君為何人則絕對保密。皇帝把自己選定的皇太子寫在紙上,裝在匣中,置於乾清宮順治帝御書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皇帝病危之時,再予開啟。由於不知皇太子是何人,皇子們也只有在修養自己、努力工作上,下功夫了。

這個制度的實行,起到了鞏固皇權、平穩政局的作用。以後幾代的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的繼位,也是採用了這個成熟的模式,使清代皇權得以一代一代地順利交接,政局保持了相對的穩定。秘密建儲制度在清朝的實行,是雍正帝的史無前例的首創。

此外,雍正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政績,如懲治貪汙、解放賤民、平定羅卜藏丹津、始派駐藏大臣等,為中國的統一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鐵腕重典

但雍正帝又是一個生性多疑、猜忌心重的人。在他的統治下,文字獄也更多更嚴重。最出名的是呂留良事件。

呂留良是一個著名學者。明朝滅亡以後,他參加反清鬥爭沒有成功,就在家裡收學生教書。有人推薦他博學鴻詞,他堅決拒絕。官員勸他不聽,威脅他也沒用,後來他索性跑到寺院裡,剃光了頭當和尚,官員們拿他沒辦法。呂留良當了和尚之後,躲在寺院裡著書立說。書裡面有反對清朝統治的內容。幸好書寫成了,沒有流傳開去,呂留良死了,更沒被人注意。

有個湖南人曾靜,偶然見到呂留良的文章,對呂留良的學問十分敬佩,就派了個學生張熙,從湖南跑到呂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聽他遺留下來的文稿。

張熙一到浙江,不但打聽到文稿的下落,還找到呂留良的兩個學生。張熙跟他們一談,很合得來。他向曾靜彙報後,曾靜也約兩人見了面,四個人議論起清朝統治,都十分憤慨。大家就秘密商量,怎麼想辦法推翻清王朝。

他們懂得,光靠幾個讀書人辦不了大事。後來,曾靜打聽到擔任陝甘總督的漢族大臣嶽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