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琪,掌握很大兵權,因為討伐邊境叛亂的時候立了戰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勸說岳鍾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靜寫了一封信,派張熙去找嶽鍾琪。嶽鍾琪接見張熙,拆看來信,見是勸說他反清的,大吃一驚,問張熙說:“你是哪裡來的,膽敢送這樣大逆不道的信。”張熙面不改色說:“將軍跟清人是世仇,您難道不想報仇?”嶽鍾琪說:“這話從哪兒說起?”張熙說:“將軍姓岳,是南宋嶽忠武王(就是岳飛)的後代,現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嶽王當年被金人勾結秦檜害死,千古稱冤。現在將軍手裡有的是人馬,正是替嶽王報仇的好機會呢。”
嶽鍾琪聽了,馬上翻了臉,吆喝一聲,把張熙打進牢監,並且要當地官吏審問張熙,追查他是什麼人指使的。張熙受盡種種酷刑,就是不招,說:“你們要殺要剮都可以,要問指使人,沒有!”嶽鍾琪心想,這個張熙是個硬漢,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個軟的辦法。第二天,他把張熙從牢裡放出來,秘密接見了他。嶽鍾琪假惺惺說:昨天的審問,不過是試探,他聽了張熙的話,十分感動,決心起兵反清,希望張熙幫他出主意。
張熙開始不相信,禁不住嶽鍾琪裝得鄭重其事,還真的賭神罰咒,才相信了他。兩人商談了幾天,漸漸熱絡起來。張熙無話不談,把他老師曾靜怎樣交代的話都抖了出來。
嶽鍾琪哄得了張熙提供的情況,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靜,一面立刻寫了一份奏章,把曾靜、張熙怎樣圖謀造反的情節,一五一十報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報告,又氣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靜、張熙解送到北京,嚴刑審問。這時候,張熙才知道上了嶽鍾琪的大當,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靜還跟呂留良的兩個學生有來往。
這樣,案子就牽連到呂留良。呂留良已經死了,雍正把呂留良的墳刨了,棺材劈了,還不解恨,又把呂留良的後代和他的兩個學生滿門抄斬。還有不少相信呂留良的讀書人也受到株連,被罰到邊遠地區充軍。
像這樣的案子還是真有反對朝廷的活動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獄,完全是牽強附會,挑剔文字過錯,甚至為了一句詩、一個字也惹出大禍。有一次,翰林官徐駿在奏章裡,把“陛下”的“陛”字錯寫成“狴”字,雍正帝見了,馬上把徐駿革職。後來再派人一查,在徐駿的詩集裡找出了兩句詩:“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挑剔說這“清風”就是指清朝,這一來,徐駿犯了誹謗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這些可以說是雍正的敗績、劣跡,但實際上雍正在位期間,嚴懲貪官,整肅官風,使吏治為之一新,“數百年之頹風”為之一變,他臨終時國庫存銀擴充為7000萬兩,建立了較為廉潔奉公的政治體制,為以後的乾隆盛世,奠定了穩定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可是,幾百年來,雍正身後得到的卻是罵名滾滾來,這是為什麼?
原因就在他的行為做事的方式上。雍正一生,最令人稱道的莫過於賦稅的改革和廢除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等。有史料記載,康熙末年,名為盛世,其實內憂外患,外強中乾。國庫空虛,僅有存銀50萬兩,經濟上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宮廷鬥爭尖銳複雜,皇子們為爭奪皇位,結黨營私,明爭暗鬥,幾乎到了置他於死地而後快,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貪官汙吏橫行鄉里,大肆侵吞庫銀,水患外患,民不聊生,這就是雍正繼位時的狀況,泱泱大清王朝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