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以此為當然現象。不過,如果讀者是從頭開始看本書的話,到這裡相信已有不同體會了。

事實上,雖然醫學採取了許多科學的工具及法則,但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全屬科學領域,也不是每個醫學行為都能夠以純科學方法去印證。科學講究的是可測量、可預測、可複製,但是談到所謂的關懷、感受、同理心、心靈、社會文化等方面時,便無法完全科學化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體是如此複雜,又豈能只以一堆數字或一些測量,就當作機器般看待修理?因此,除非能有一個很好的道德架構,否則純以科學應用到醫學便是一場災難!為什麼?因為醫學所面對的“人”,除了無法具備精準“預測性”外,還有許多 “不確定性”的存在,絕不只是一堆統計數字!

但現行模式卻常常依賴統計去做決定,手術的成功率、治療的愈後、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等,無一不是在“壓寶”,但醫生在行醫時所面對的每一個病患,卻都是充滿血肉的生命,而不是所謂的“平均個人”,更不是冰冷的一堆數字。因此,應用醫學上的統計絕對是因人而異,必須加上社會層面、文化背景作考量,亦即要有“藝術”的內涵,包括了個人承諾、有效溝通、憐憫之心和莫大勇氣,而不應只以數字高低作為所有醫療準則,畢竟,誰是“平均個人”?誰又願意是“平均個人”?馬克?吐溫曾說:“世界上只有三種謊言:謊言、天大的謊言和統計。”真是令人玩味!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獨特之處,從體質到環境,從飲食到生活方式,沒有完全一樣的。遇上健康的問題,往往可能是不同表現的某類疾病,而不是不同表現的各種疾病,例如您得了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痛風症,不見得是表現不同的四種病,而是所謂的“代謝綜合徵”的四種不同表現,背後更是隱藏著飲食不當、營養失衡、慢性發炎、氧化傷害、環境毒素與個人壓力等因素(請見第八章),這就是為什麼瞭解致病的原因,比知道疾病的名字重要。現行醫學不是以“人”而是以“病”為中心,忽視了“複雜理論”,亦無法面對“不確定原則”,作為一般民眾,實在要有主動因應健康的態度,才不至於生病時事事陷入被動反應,甚至病急亂投醫。能積極面對健康,而非消極等待疾病,就是一種尊重“複雜理論”與“不確定原則”的表現!

本節與前面兩節所提到的思維與建議,都屬於觀念性的策略,本書不厭其煩地強調“觀念”,是由於觀念往往演變成信念,主導了個人或社會的方向。作者不希望本書只不過又是一本“速食式”的書籍,提供一些快速生效的片面短暫方法,因為健康的建立絕非朝夕可成,缺乏正確觀念,很容易就人云亦云。況且一般民眾的醫學知識很多時候是從廣告媒體而來,一窩蜂的羊群心理也就隨處可見,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多花些時間參透瞭解。唯有願意付出,才能邁向“健康人生”的旅途,一個不設定終點的快樂旅程。

以下的討論是配合觀念落實後的策略。

4。 不可忽略的體內烽煙:慢性發炎

21世紀不只是一個“病態年代”,更是一個“炎性世界”(可同時參考第九章),很容易就成為“易燃”一族,不過大部分人只要遇上發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消炎。但其實炎症的真正問題,不在於短暫的紅、腫、熱、痛等症狀,而是代表了整個免疫系統的活化,牽動全身,看得到的發炎像被蚊子叮了,與隱藏在體內的慢性發炎截然不同,更是絕不可忽略的狀況。這些屬於“文火”的慢性炎症,幾乎是所有退化性病變的元兇,特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