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太多,但實際知道的又太少,因此各專科的劃分越來越細。專科的設立正可減少學習知識的範圍,每一位專科醫生就可以依自己的範疇發揮,針對某一特定部分處理,駕輕就熟,“不確定”與“出錯”的機會就大大減少。只是如此一來,您所諮詢的醫生越“專”,得到的健康指導恐怕就越為狹窄,您所能關注的自身健康狀況也就越為片面!

●缺乏全人觀:除了過度專科外,整體觀念亦是當代醫生所欠缺的。長久以來,由於主流醫學把身體與心靈切割,只重視看得到、摸得到的身體器官(受“唯理主義”主導),認為只憑感覺的“心智”和“靈魂”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只屬於宗教或精神科醫生的事情。但從“整體系統”的觀念看,缺了靈魂,大概就只剩下空殼的身軀了。實際上,當您有某一部分不舒服時,絕對是牽動整個身體以及心靈,同樣地,當“心靈”遭受挫折,又何來健康的身體?牙痛只是牙齒難過嗎?當然不是。很明顯,這都是環環相扣的,健康訴求是全面的。

●與病人互動時間太短:《美國醫學會期刊》1999年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指出,醫患在門診互動時,患者的主訴時間在僅僅23秒後,就會被醫生打斷。實際上,醫生往往只選擇病人一、兩個問題來探討,而沒有仔細聆聽病人的所有問題。“三長兩短”(掛號排隊“長”、候診時間“長”、領藥等候“長”,以及看診時間“短”、醫生的話“短”)是大部分民眾普遍不滿的就醫問題,是病患太多、時間不夠、制度使然,還是已成習慣?但不管是哪一種,最終受影響的當然還是就診的普通大眾。

●保險制度:這是另一個看似合理,實則荒謬異常的事情。當代的醫患關係不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而是先要符合健康保險接受的範圍,紙上作業取代了診斷關懷,各種醫療保險法規造就了“保護醫學”(保護醫生、迫不得已?)而非“預防醫學”(預防疾病),保險制度只對“患病”進行賠付而不付“健康”支出,病得愈重、診斷愈多,給付愈高,“深切治療”的一天費用可高達1500~2500美元,但健康回報卻是低得可憐。試問哪一位醫生可以免費作健康諮詢?更何況傳統醫生的訓練是要去“治病”!說實在,保險業可真是綁架了醫療業!想依賴“健康保險”得到健康,簡直就是痴人說夢,緣木求魚!

●尚有一個重要因素則是與醫學教育有關。由於對醫生多年來的培養與訓練主要是在診斷與治療,因此只要一把“病”命名了,接下來就是一堆藥物,雖然許多時候把這個“病”(症狀)治了,卻往往造成了另一個“病”,這種情形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例如您被診斷血壓高了,服用降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不幸引起了食道賁門鬆弛(藥物副作用),造成胃食道逆流,常常出現灼熱感、胃不舒服等症狀,但醫生不是換藥,而是增加治療食道逆流的藥物例如PPI(質子幫浦抑制劑、可阻斷胃酸分泌)或胃乳片(制酸劑),結果胃酸長期被抑制,阻礙了維生素B群的吸收,造成末梢神經的問題(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這個時候,您大概又多了一些神經科的藥物……想想,藥物除了無法促進健康外,最後結果,反而是一藥加一藥,真的是“藥物伴我行,不必相送了”!

●從以上現象,很清楚顯示,沒有新觀念的主流醫生,實在是很難提供您需要的健康知識,不是缺乏“工具”,而是當他們的“工具”只有一把鐵錘(藥品)時,無論什麼問題都變成只是一顆釘子(病名)罷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 尊重“複雜理論”與“不確定原則”

自從17世紀牛頓被樹上掉下來的蘋果砸到後,醫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一直就奉直線型的因果關係為圭臬。人是因為得了“疾病”而生病(請見第六章),這個觀念長久以來已成為主流醫學的中心思維,一般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