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首先,是宗室的數量激增。按照朱元璋的演算法,大明宗室們子又生孫,孫又生子,總人數是在呈幾何級數膨脹的。而且每一任新皇帝上臺,都會增添一批親王,以及順次往下遞增的郡王、各級將軍、各級中尉。
偏偏由於高階宗室們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喜歡沒事就多生兒子,多生了兒子就可以多拿俸祿,整體來看是賺錢的買賣。最多的朱元璋嫡孫,晉王府的慶成王朱濟炫,竟然生了一百個兒子。這樣,明朝宗室的人口,也迅速由洪武年間的幾十人,暴增到嘉靖年間的一萬多人。
宗室人數多了,要支出的俸米也多。比如說嘉靖三十一年,全國稅糧總收入為二千多萬擔,而一萬多宗室的俸米總額就高達八百多萬擔,理論上佔了稅糧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宗室繁衍眾多的山西、河南等省,甚至出現地方留下稅糧不夠宗室俸米的奇觀。
問題是,文官集團也不是白痴。他們原本就對勳貴集團世襲富貴有所不滿,至於這些太祖爺的子孫,更是光憑染色體就盡享富貴,怎算什麼事?他們更不能眼看著這些宗室把國家財政吃光了。
如今,朝廷財政緊張,連朝廷官員都支半俸。地方軍衛的月糧,營兵的餉銀都關不出,憑什麼認為宗室就一定能如數支米?
還是拿朱廷奎來說,他的俸米是每年二百石。可是這個二百石俸祿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實際上由於國家整體財政問題,到了此時給俸祿的方法已經變成了五米五鈔。即發米一百石,另外一百石米,折算成寶鈔(紙幣)方式支付。問題是,寶鈔在大明早已經停止實際流通了,真要說摺合價值,連千分之一都不到。但是官府方面,仍然對此視而不見,每年發給“價值”一百石米的寶鈔,這些寶鈔基本上除了拿來燒火外,幹什麼都沒用。
這樣一來,朱廷奎的實際祿米就變成了每年一百擔。說起來,這一百擔好像也不少,摺合一萬餘斤,比個縣太爺的俸祿都高了,一家三五口人敞開肚子吃也是吃不完的。
但是朱廷奎可不光是老婆孩子,他有一家子人呢。管家下人,家人奴僕,這些人的開支,朝廷可是不支付的。至於說不要下人,堂堂宗室自己洗碗買菜,與賣菜的爭斤論兩,自己扛米回家?這種自力更生髮憤圖強的話,誰說的出口啊,人不都要個面子麼,餓死事小,面子事大嘛!而一百石米,用來支付這些報酬,自然就顯的捉襟見肘。
而且朱廷奎還要維持個宗室的架子,很多該講究的東西還是要講究。否則失了禮數,讓人笑話,在宗室圈子裡就更無法做人了。要維持這種體面,也是要花錢的。這樣咬緊牙關窮繃著,自然是一日不如一日,每況愈下。
第 649 章 悲慘皇族
當初,太祖爺為了子孫光享福,不勞作,曾經定下了制度,不許宗室出去工作。結果這一番好心變了壞事,大家都養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完全喪失了主動掙錢的本事。等到永樂靖難後,又削減藩王衛隊,限制宗室權力,使他們的許可權越來越小。
當然,宗室也分三六九等。像代王這種親王級別的,以及下面的郡王、鎮國將軍,不但祿米多,更重要的是權勢大,雖然沒有書面意義上的行政權力,但實際上在當地極有影響力,結交官吏,網羅豪強,那也是跺跺腳城牆都能戰抖的角色。他們靠著這影響力,參與地方事務,暗中撈錢固然容易,便是靠著這王爺、將軍的旗號,自有那商人前來分乾股,有那農戶、小地主來投獻土地,為的就是依靠宗親權貴的聲威,免去賦稅。這樣一來,每年收益當然滾滾而來。
而如朱廷奎這末等的中尉,誰來理睬?他也就只能巴巴的靠點俸米勉強度日了。有人說,那你這一百擔米,不還是比縣令的俸祿都高麼?可是各級官員手中有權啊,依靠國家政務,手指縫裡漏點都能弄到點灰色收入,除非海瑞這種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