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太原人是蒙古族或滿族人的後代一樣。後來駐守太原的蒙古族和滿族人也不多,全都聚居於韃靼巷和滿洲城,到辛亥革命時期,全太原的滿族居民只有五千餘人。太原在元末又多次

遭受戰亂,城中居民非死即遷,據郝樹侯先生《太原史話》載:太原居民都是明朝以後從外地遷移來的,明朝以前的太原土著居民,只有小剪子巷的陳氏一家。

寫到這裡,我順便提一下本章的題目——胡塵淚,今天,無論女真族、蒙古族還是滿族,經過千百年的融合與同化,都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胡”、“番”等等都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如今聽起來或許是不合時宜。但是,在當時那個各民族之間積怨深重的時代,漢族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是國與國的關係,少數民族統治者從未平等地看待過漢族百姓,遺民淚盡胡塵中,這是每一個淪陷異域的漢族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切膚之痛。而且,當時的民族壓迫體現在每一個方面,僅舉一例,蒙古貴族佔領太原後,曾一度強行將太原附近的耕地改為牧場,放養的駝馬多達一萬四千匹,直到元世祖後的幾個蒙元皇帝才開始認識到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朝廷下令還牧於農,只准太原飼養駝馬一千匹。

戰爭結束之後,太原的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到十三世紀八十年代,年青的馬可波羅途經這裡時,這個遊歷過大半個中國的威尼斯人用“壯麗”來形容他眼中的太原城。十幾年後,馬可波羅和一位作家在熱那亞的監獄裡共同完成了日後風靡整個義大利的《馬可波羅行記》。從他的記敘中,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太原有許多美麗的葡萄園,盛產葡萄酒,城中工商業極為發達,蒙元軍隊的許多軍械裝備都在這裡製造。太原早在唐代時,冶煉業和葡萄酒就已經非常出名,從這兩點可以看出《馬可波羅行記》的記載還是相當準確的。此外,這本書裡還記敘太原種桑養蠶,出產蠶絲,他在關於陝西的章節中也留下了相同的記載,但是,今天的山西和陝西都已經不再出產蠶絲,大約是氣候變化所致吧。

也許是蒙古貴族殘暴的統治招致天怒人怨,西元1303年,全國普遍發生了大地震。這一年的八月六日深夜,太原與平陽同時發生空前慘烈的大地震,全山西的死亡人數為二十萬人左右,而當時全山西的人口也只有百萬左右,晉祠尉遲敬德別墅奉聖寺就是在這次地震中毀壞的。這場大地震的餘震一直持續了兩年多,波及山西全境,蒙元統治者在積級賑災的同時,將太原路改名為冀寧路、平陽路改名為晉寧路,希望以此平息天災。

天災總是與人禍相連,太原是蒙古帝國最早奪取的地區之一,但無休止的戰亂,也早早的在太原爆發。有人形容蒙古帝國就象一道閃電,雖然耀眼奪目,但卻短暫迅忽,蒙元建國不到一百年,就爆發了席捲大江南北的反元大起義。在與劉福通的紅巾軍作戰屢屢失利之後,元軍兵力匱乏,元廷開始號召各地富豪招募“義兵”也就是地主武裝協助鎮壓,時勢造英雄,系籍河南的畏兀兒人察罕帖木兒脫穎而出,憑藉一支幾百人的“義兵”在與紅巾軍的作戰中逐漸羽翼豐滿,佔據河南、山東、山西,發展成為一支炙手可熱的軍閥勢力。

西元1357年,北伐的紅巾軍進入山西作戰,與察罕帖木兒軍反覆爭奪山西諸州縣。這一年閏九月,紅巾軍第一次進攻冀寧,被察罕帖木兒軍擊退。第二年三月,紅巾軍再次進攻冀寧,奪取太原。兩個月後,察罕帖木兒軍收復冀寧,察罕帖木兒一度奉元順帝的命令駐軍太原。僅僅一個月後,紅巾軍關鐸部就第二次攻取太原,但北伐的紅巾軍一路流動作戰,缺乏後援,在察罕帖木兒等元軍的剿殺下,於這一年的年底全部退出山西。 txt小說上傳分享

蒙古鐵蹄下的太原:淪陷異族二百餘年的龍城(3)

與此同時,察罕帖木兒的迅速崛起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