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就戰術層面來講,這幾乎是一場必死的戰爭;就戰略層面來講,這又是一場無論守不守得住都毫無希望的戰爭,對撻懶來說如此,對城內軍民來說更是如此。折彥衝的條件,對撻懶來說是苛刻的,可對城內軍民來說不是。這些將士、民眾對摺彥衝沒有像遼陽府軍民那樣的心嚮往之,但也沒有黃龍府、會寧那裡的人那樣有堅決抵抗的意志。如果他們還有勝利的希望,那他們也許還會守下去,可是現在他們卻看不到這種希望。最可怕的是,一旦戰敗城陷,折彥衝會怎麼樣對待他們呢?從遼陽府的經驗看來,投降是不會遭到報復的,但從黃龍府和會寧的情況看來,抵抗的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這場守城戰爭,要麼就是勝利,要麼就是全城淪亡!
“我們還要守下去麼?還要為誰守去?”
城外招降威嚇的箭書不斷射進來,誘惑著城內的軍民,也打擊著城內計程車氣,一些和折彥衝有過往來的權勢者已經準備呼應城外軍隊了,就是一些兵將也露出了反意。
撻懶察覺到了這種變化,他知道自己必須趕緊決斷:以雷霆手段鎮壓城內的反叛,再與折彥沖決一死戰;還是順應“軍心民心”開成投降呢?
也許他該做個忠臣,可他該向誰效忠去?
第一日,第二日,第三日……
當漢軍準備起攻擊,當城內權勢者準備響應漢軍時,城頭豎起了降旗。( )
第二七八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
折彥衝大軍西進的同時,楊應麒也率眾南下,整個軍事佈局是折彥衝在安排,而政務、後勤的統籌則是楊應麒在處理。在這個非常時期,楊應麒的五個副總理大臣除了要各自負責部分中樞政務之外,還要分別節制部分地區的行政權。
東北二三千里的土地,這時以通州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副總理大臣楊樸負責北部,針對這片地區在戰火之後滿目瘡痍,所以楊樸的主要任務就是安撫和重建。副總理大臣張浩負責南部,遼河流域和遼東半島是新漢政權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和政治中心,東北大軍的後勤全從此出,雖然新漢政權在這裡的統治已十分鞏固,但仍然半點也馬虎不得,因為這個地區一有動搖,那就是牽動國本的大變。副總理大臣陳正匯則負責山東方面的政務,東海經濟圈的政令也多由其手,近年來山東經濟展迅,所出賦稅已經漸漸趕上遼南。副總理大臣陳顯則已前往塘沽,他的任務也不輕,因為漢部上下從士人到商人都已經準備著進入燕雲了,所以他必須為漢部經濟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和人才進入這片地區做好種種準備。新漢政權最後一個副總理大臣韓昉,才是直接負責這次東征的後勤,並承擔部分參謀工作。
在五個副總理大臣裡面,韓昉正式進入漢部的時間最遲,但眼下卻和折彥衝關係最為密切,這一點大多數人也都很能理解,畢竟,在折彥衝脫逃回歸遼南這件事上,他可算得上是第一功臣,因此他一到遼南便居高位,就連楊樸、陳正匯也沒話說。
韓昉不僅功高,而且能力也極強。論學問底子,他是大遼的狀元,文才便捷,經史嫻熟;論行政能力,他既然做過地方官,行過樞密權,又做過使者,各種各樣的內外事務都親炙過,所以進入新漢中樞後稍加適應便得心應手;論權謀法術,他更是了得,光看他在遼政權、北遼政權、金政權底下都能左右逢源便可窺見一斑。所以這次折彥衝提議讓他來主持整個東征的後勤工作,自楊應麒以下均覺得他堪當重任。
韓昉又是大遼時代的北國文人中的魁,他兒子又在幾年前就易名進入管寧學舍讀書晉身,再加上得折彥衝信任,新舊諸方面原因一湊,很快便建立起非常廣泛的人脈來。這次東征時,他是帶了一個不小的文官隊伍和參謀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