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臣暫無他心。”

這話說的模稜兩可,到底是擔心影響鄭麗琬身孕不願娶正妻?還是打算生子之後將其扶正?自古以來這種例子很多。

謝逸沒明說,但同安大長公主自然自行腦補,所以也沒什麼好說的,故而謝逸也能從容醞釀著告辭離去。

很湊巧,外面有人喊道:“英國公到!”(未完待續。)

第二七六章 河東風雲起

英國公李績,原姓徐,叫徐世積,字懋功,也就是隋唐演義中足智多謀那位徐三哥,徐茂公。

真是歷史上,他不是一位儒雅的軍師,而是一位絕世猛將。不過確實參加過瓦崗,跟隨過翟讓倒也是事實,不過那時候他不過堪堪十七歲而已,除了能夠有點驍勇,見多識廣,智謀百出應該還算不上,更沒有演義裡那般神奇。

不過很幸運,他和諸葛亮一樣,屬於被演義美化的那類人,得益著實不少。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正是在隋末的紛爭之中,他漸漸從一個驍勇小子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

在翟讓、李密、王世充和竇建德等人之間周旋,最終歸順到李唐門下,成為大唐將領,並被賜姓為李。

不過和其他瓦崗將領相比,李績錯過了一次莫大的機會,玄武門之變他並未參與,而是採取了中立的態度。

事後李世民沒有怪罪,仍舊官居原職,卻也不能像程知節和尉遲恭等人有從龍之功,青雲直上,甚的恩寵。

不過是金子就遲早會發光,老天爺不會辜負有本事還努力的人,李績因為自己的軍事才能,先是擔任幷州都督,隨後成為通漢道行軍大總管,負責抵禦突厥。

貞觀三年到四年,草原上的東邊突厥遭遇了暴雪災害,一度向大唐服軟退讓,但李績認為如果讓突厥人獲得喘息的機會,遲早會捲土重來,再成禍患,所以必須要乘勝追擊,一舉擊潰突厥人。

所以他和當時的主帥李靖一道上疏朝廷,請求出兵追擊東邊突厥,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支援。

大軍全力進攻突厥,李績在此戰中立下大功。不僅徹底擊敗了東邊突厥,他的副將還親自擒獲了頡利可汗,立下蓋世功勳。

此戰之後,他本人爵封英國公,連兒子都得到恩蔭被封為郡公,可謂是位高權重,與李靖一道成為大唐軍中雙壁和超然存在。

不過李靖因為軍權太重,遭到了皇帝的猜忌,也不知是主動還是被迫,請辭歸家安養。閉門不出,幾乎再不公開露面。如此一來,李績便成為大唐軍中第一人,成為最拿得出手的柱國大將。

戰後李世民並未將李績留在長安,而是派駐到了幷州,掌控著六萬鐵騎。此舉主要是防備突厥、薛延陀,也有提防山東士族的意思,除此之外,興許還有一些其他不為外人道的意味在其中。

不過不管怎麼說。李績在大唐都是一號必須格外重視的人物,尤其是將來。別看現在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風風光光,但是他們哪個善終了?而李績卻是壽終正寢,他死的時候。唐高宗李治還特意為其輟朝七日。如果不是後來他的寶貝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后,他們家應該還能風光很久。

高宗初年,長孫無忌權傾朝野,李治無可奈何之時把李績請回朝中平衡。長孫無忌不得已才有所收斂。

李治想要立武媚娘為皇后,長孫無忌等人堅決反對,李績只說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也!

也正是因此。李治才能如願冊封了武皇后。由此可見,李績在將來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

李世民讓他待在幷州不回長安,某種程度也有將他從朝中紛爭中摘出來的意思,畢竟不管將來什麼人上位,國家都需要一位柱國大將,折損在內鬥之中不划算。

無論太子還是魏王,大概都有想要拉攏李績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