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無不屈服。
在這次茅山大會上,姒禹封賞了有功的大臣和諸侯,懲罰了有罪的官吏。此後人們便把茅山(又作苗山)改稱會稽山。
帝禹十年(庚子,前2061)秋八月,“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史記,夏本紀》)終年百歲(《通鑑外紀》)。
有人也許會問,虞舜南巡是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可是姒禹百歲高齡,為什麼還要東巡狩呢?難道也有人逼迫他嗎?
原來,姒禹在治水期間,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對神州大地瞭如指掌。他在治水的同時,也為自己百年之後選擇好了長眠之所,那就是美麗的江南水鄉。
姒禹百歲的這年夏天,他忽然感覺到自己身子不爽,意識到自己陽壽將盡,應該抓緊提前安排自己的後事。於是他決定趁著自己現在還沒有病倒,要親自前往會稽山尋找合適的墓地。他旋即於這年秋天率領部分大臣東巡狩,由於旅途勞頓,行至會稽山時,突發急病而死。
他死後,他的後人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了會稽山。
姒禹死後,伯益以為天下從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大張旗鼓地在帝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鎮)即位稱王,坐上了天子之位。
姒啟聞訊十分惱怒,心想,天下是我父親打下的,王位應該由我來繼承,你伯益不過是一個搖唇鼓舌的說客,有什麼資格當一國之君!於是,便以為父弔喪為名,率軍隊趕奔帝都,要與伯益爭奪王位。
正是:
盜世欺名留隱患,
禹王死後天下亂;
梟雄姒啟大興兵,
黎民百姓遭塗炭。
第十一章 奪王位姒啟興兵
伯益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搖唇鼓舌之輩,他也是出身於貴族世家一個大人物。
相傳伯益為少昊氏後裔,史書上又稱他為益、柏益、伯翳、化益、大費。
伯益天生奇才,少年時代便善於調訓鳥獸,懂得鳥獸之語。他能獨自在山中與鳥獸一起玩耍,而不為鳥獸所傷。大禹治水時,他積極參與治水,並多次立功。虞舜政權時,他入朝為官,被舜帝任命為執掌山澤之虞官。因他當年協助姒禹治水有功,賜姓為贏,封於費(今山東臨沂市費縣西北),故又稱費侯。他是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先祖,歷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和趙武靈王都是他的後人。
伯益在朝為官,柔韌有餘,鋒芒不足,是個十足的老好人。
姒禹稱帝以後,最初立皋陶為帝位繼承人,可是不到一年皋陶就死了。姒禹便徵求群臣的意見,讓他們推舉新的帝位繼承人。於是,群臣都異口同聲地推薦伯益。
姒禹本意是要傳位給兒子姒啟,但兒子的人緣不好,人氣不旺,推薦票寥寥無幾,他也無可奈何。雖然伯益的支援率很高,但姒禹並不想傳位給他。姒禹覺得伯益雖然有大賢之名,但他處事因循守舊,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氣概,根本不適合作君王。只是群臣都一致擁護他,姒禹又不好駁了大家的面子,只好勉強答應立他為帝位繼承人。不過,他暗中卻把朝中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兒子姒啟,其用意是可想而知的。
庚子年(前2061年)秋八月,姒禹在東巡狩時突發疾病,救治無效,駕崩於會稽。
訊息傳到帝都陽城,滿朝皆驚,哭聲一片。
當時總攬朝政負責監國的伯益聞訊後,立刻組織滿朝文武官員商議為禹王治喪。伯益一面派遣朝廷的重臣組成治喪委員會,與夏后氏的直系子孫一起趕奔會稽山,為禹王舉行喪禮;一面使人在殿外設立靈堂,讓朝中官員和城中百姓都輪流前往靈堂拜祭。
這時朝中那些擁護伯益稱王的人紛紛向伯益建議,說國中不可一日無主,您既然是先王指定的帝位繼承人,就應該及早即位,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