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洋文皆作‘澳門及澳門附地’。查‘附地’二字,意極含糊,不惟將圍牆外至望廈村陰括在內,即附近小島毗連村落,皆可作附地觀。至謂‘與葡國別處屬地無異’一語,措詞亦謬。雖洋報所載未盡可信,傳說必非無因。既與總署奏案不符,亦非奉旨準其永駐之本意。應請飭下總署,先將草約漢、洋文詳細核對,以防侵越。一曰暫緩批准。立約雖有成議,批准權在朝廷,此各國之通例。美國煙臺條約,光緒二年所立,有未經批准三條,直至上年始行議定,成案可據。自應明與之約,定約後,須俟稅釐款項大增、拐騙逃亡隨捉隨解諸事皆有明效可徵,兩國始行批准互換,庶彼不得終售其欺。”疏入,報可。

葡使羅沙旋來華詣總署呈節略及地圖。總署王大臣閱圖,與現在葡人所居之地界址不清,多所辯駁。復致北洋大臣李鴻章,派員赴澳確查。張之洞覆上疏,請先清界址,緩議條約。略謂:“澳門水陸一帶,大抵有葡人原租之界,有久佔之界,有新佔之界,有圖佔未得之界。除原租之圍牆以內,仍舊聽其居住外,已佔者明示限制,未佔者力為劃清。”又謂:“洋藥來華,皆徑到香港,分運各口,從無徑運澳門之船。是稽察之關鍵,在香港不在澳門”等語。總署因界址一時難清,仍主先議約、後劃界,久之始定。

於是總署上言曰:“曏者總署兩次商辦此事,一議通商訂約,一議給價收回,迄無成說。今因洋藥緝私一事,允其重申前議。並以澳門地方界址一層,從先久經含混,因與葡使羅沙迭商,於約內言明澳門界址俟勘明再定,並宣告未經定界以前,不得有增減改變之事。仍將不得讓與他國一層專立一條,永昭信守。葡使允即電達本國,照此定議。正籌辦間,續接李鴻章函,稱粵省督撫臣分別原租、久佔、新佔、未佔四層辦法。所謂久佔者,不知何年。新佔者,亦在咸豐、同治以後。委員程佐衡回津面與討論,查圍牆以內為原租,關閘以內皆所久佔,譚仔、過路環則為新佔。此皆已佔者也。關閘以北直達前山,澳西對岸灣子、銀坑各處,遠及東南各島,皆欲佔而未佔者也。應俟將來派員勘界時隨時斟酌辦理。”尋報可。

嗣因交犯一條,葡使欲照英約載明華人犯罪逃至澳門者,查明實系罪犯交出。總署不允。磋商久之,始允添改華民犯案逃往澳門,官員仍照向來辦法,查獲交出。又稽查洋藥一事,復於專約內添寫“所有澳門出口前往中國各海口之洋藥,必須由督理洋藥之洋員給發準照,一面由該洋員立將轉運出口之準照,轉致拱北關稅務司辦理”。遂定議。共計條約五十四款,及緝私專約三款,當即劃押。是年葡人散鈔單于望廈,不納。明年三月,命李鴻章與葡使在天津換約,復公立換約文憑,華、洋文各一,畫押蓋印蕆事。

是月葡人出關閘外設一路燈,又修復前山營廠卡,張之洞責令撤去。旋據澳酋照稱:“關閘外至北山嶺中間一帶,向為局外之區。建廠須兩國會商,非一國所能擅主,已照會鈞署”云云。張之洞即致總署,謂:“條約載未定界以前,俱照依現時情形勿動,自係指澳境關閘以內彼所已佔者而言。同治元年,葡使來京議約,亦言關閘以外系華官把守,未敢侵及,從無‘局外’之說。此次來文,實堪詫異,請折辯。”五月,葡人又欲爭執舵尾山管轄權。張之洞致總署,謂:“舵尾山在十字門小橫琴島上,為香山縣屬,向無葡人居此。此處瘋人得葡人養濟,不過尋常善舉,何得視為管治證據?如各省常有洋人施醫院,豈能即為洋界乎?請嚴切駁復。”

二十七年,與各國修改稅則,各國皆會同簽押,葡不派員。特與照會,葡使仍不至。久之,始派參贊阿梅達來,仍不主改稅則。既又請求澳門對面各島開商埠,復拒絕之。二十八年正月,葡使白朗穀來言:“本國商民原在澳門振興商務,修濬河道。前定和約,已認澳門附近屬地為葡國永居管理,應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