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道德經的原本從巫祠時代產生和流傳下來。
商時代
商時代的時間從公元前2500年開始,公元前1500年商衰落,商時代結束。商時代以後的500年間有一個巫祠復興時期。公元前1千年以後進入周春秋時代。
巫祠文化經由商時代流傳,匯合起來商文化。商文化很多保留在古書道德經中。公元前一千年,周代商,商時代結束。古書道德經成書於商時代,定本於周以後。我們讀道德經,商時代的生活畫面呈現在面前。
古漢語氏族
在始族時代是“成千上萬個氏族林立”時期。有多少個氏族(始族),就有多少種語言。在後來的演變中,氏族間形成了相互溝通的語言。氏族是以親系(母系,父系)的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單位,而語言則表現為一個地區的氏族間的溝通。因為有了相通的語言,這就為氏族的融合建立了基礎的條件。中華民族走過了“古漢語氏族”的階段。公元前4千年以後進入巫祠時代,古漢語氏族在巫祠時代成長。
巫祠時代的古漢語分佈在以衛河為中心,北至太行山南至黃淮平原的大片土地。大約公元前3千年以後,特別是商時代,古漢語向西普及到洛河和渭河。
繼巫祠時代以後,商時代開始了。商朝是古漢語的商氏族建立起來的,商的範圍與今天所說的中原相當。商衰落以後,商文化匯合進周文化。黃淮平原是商時代保留下來的古漢語本土。這一點很重要。道德經在古漢語本土產生和流傳,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淵源文化。
說到淵源文化就不能不探索道思想和道哲學。道的哲學思想從生育崇拜發育出來。
在商代,有貴族和依附氏族,叫做中國和方國。在“族”的內部,是“一家人”,不是嚴格的世襲繼承。土地是自然的資源,哪個氏族使用了哪塊土地,它就佔有了哪塊土地,直到它放棄了為止。前文說到的古漢語本土在商代是方國地區。
周以後,“王”將佔有的土地“賜”給子孫(氏族的分支),於是,出現了“侯”國。這個過程叫做“封”和“建”。商和周兩個氏族匯合,組成起來古漢語氏族的基礎成分。
商周以後,古漢語氏族完成了兩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一件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春秋文化。春秋文化實際上是對商周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道德經保留了商文化的經典。第二件是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變革了貴族的社會關係,完成了向皇帝時期的過渡。中華史的秦,漢時期走在了世界社會的前頭。秦,漢時期的秦人和漢人就是古漢語氏族的血統後代。
古漢語氏族是世界民族中的先進氏族,今天的中華民族由包括古漢語氏族在內的眾多氏族匯合起來。這個匯合的過程,在南北朝時期,在宋、元時期特別明顯。古漢語氏族形成的歷史以及眾多氏族匯合的歷史,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
古漢語是大語言。古漢語氏族的融合在商以前的巫祠時代開始。古漢語氏族的“古文化”被古書道德經保留下來。我們中華民族在古漢語氏族的基礎上匯合起來。古漢語氏族在幾千年間對社會的認識“濃縮”在古書道德經中。古漢語形成不晚於於公元前3千年,道德經成書在公元前1千年以後,就是說,氏族思想經過了不少於2千年的發育和流傳。古書道德經在2千年的流傳中完成,這就像“水滸傳”經過了元,明,清三代流傳成書一樣。讀者是聰明的,幾千年的社會思想濃縮在五千字裡,這就是為什麼古書道德經古奧,深邃,博大的原因。
道德經記錄了古中華的氏族社會。這就是道德經的“廬山真面目”。
百家爭鳴
在春秋末和戰國初,繼春秋五霸之後,出現了全社會規模的大討論,史書說,百家爭鳴,就是指這件事。這一次大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怎樣建設中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