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蠢驢,勞心者不重視勞力者是豺狼。
在前面第11章《登峰造極的仁》裡指出,孔子的愛人並不是要愛一切人,它不包括民眾。孔子對民的態度是“使”的態度,即支配、差使、役使。季康子說“使民敬,忠以勸”(),宰我說“使民戰慄”(),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說“使民如承大祭”(),還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都是一個“使”字。孔子說“務民之義”,子夏說君子“勞其民”,也還是驅使,使用。至於子貢說“博施於民”,孔子說“民到於今受其賜”,那僅僅是施捨、恩惠,目的還是要“民服”(),“民信”(),要“民德歸厚”(),要“天下之民歸心”()。孔子說“富之,教之”(),子產“養民也惠”(),是放牧的態度,趕去吃草,餵飽了,養肥了,圈牢了,不要亂跑了,到時候擠奶、剪毛、交易、犧牲、烹調都可以,所以勿棄民(),以免自損財富。漢朝的地方長官就叫做“牧”,深刻地領會到了古人的微言大義,同時他們也應該理解到了孔子說的役使民眾要有節制,即“使民以時”,按時令來差使民眾,春耕夏種秋收的時候不要耽誤了民眾的農活,冬天才徵集起來修水庫、受教育、軍訓。
孔子對古民或者叫先民還有些敬重,說那時的狂是不拘小節,矜持是方正峭厲,愚昧也正直;但民風不古了,現在民眾的狂是*無禮,矜持是蠻橫胡鬧,愚昧卻弄虛作假。(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最絕的一句是:遇到困難還不學習,就是下等的愚民了(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這裡有必要說清楚《論語》裡小人的意思。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鏗鏗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固執的小人,但也算差一點計程車人了,還有更差的呢,名曰“斗筲之人”。孔門中,經常替孔子開車的樊遲,有一次被老師評價為小人,是因為他竟然向博士後請教種田種菜的事。
小人也是人,只是德行悟性比君子差一些,再等而次之,地位也比民高一格。可見,民是封建社會的最底層了。
18、得寸進尺的食
周王所重:民、食、喪、祭()。
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不見於論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也是後來的成語。
人飢而求食。人民怕捱餓,國家怕飢謹。孔子師徒流亡期間“在陳絕糧”,儘管夫子說“君子固窮”(),但還是給了墨子一些非儒的資料。多少有點吃的就好,生存第一。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有時“發憤忘食”(),甚至“終日不食”(),我是相信的,經歷過饑荒的人特別能捱餓。
進一步食而求飽,但不講究質量。為政者讓民眾“足食”()是政績的基礎要求。君子是不會“恥惡衣惡食”的(),顏回用竹筒子盛飯,用瓢喝水(一簞食,一瓢飲);孔子自己“飯疏食,飲水”,“樂亦在其中”();大禹“菲飲食”而重祭祀,毫無怨言;常人守孝期間也要吃粗糧,否則象宰我那樣“食夫稻”()會捱罵的。所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真是難以教誨啊。
再進一步食飽而求好。魯迅曾經推測孔子經過十三年的流亡生活,積餓成胃病,所以吃得更講究(《南腔北調集》),平民求學要送臘肉(),官員求見送乳豬(歸孔子豚),學生們朗誦老師的“吃”字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放久了變味、魚臭肉爛,不吃;顏色壞,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