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行最優惠利率由2003年7月的4%大幅升至2006年7月的%。當時,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經浮現。到了2007年年中,除了直接投資於次貸的對沖基金和財務機構損失慘重之外,全球股市亦受到拖累而趨向不穩定。同年8月,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在美國市場注資千億美元企圖挽救市場。歐洲中央銀行亦因為受到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而在本土注資超過2千億美元。這是歐洲中央銀行成立以來最大的注資行動。

美國聯準會輕視次貸問題,令利率在2003年7月到了4%的低點,誘發次貸炒風。當時,聯準會和歐洲央行都不以為意,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之下,聯準會連番加息。到了2006年7月,利率回升到%,帶動次貸危機顯現出來。聯準會立即掉頭減息,美元幣值隨即應聲下滑,通脹急升。

引發通脹的主要原因,是石油產品和原材料價格因美元急跌而相對上漲。2002年初時,美國加州首府的平均汽油價格是每加侖(約4公升)美元。到了2007年11月底,筆者執筆時,首府的汽油價格高達美元1加侖,即1公升汽油約需6元港幣。

聯準會現在的情況是進退兩難。減息會提高進口原油和原材料價格,繼而引起通脹。加息又會增加次貸危機爆發的風險。注資相信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一、次貸危機是龐大信貸泡沫的冰山一角

信貸是美國經濟向前推進的動力。次貸不限於房貸。它的範圍遍及生活的每個環節,次貸包括汽車、信用卡、商業信貸等。次貸房貸引起信貸收縮,信貸收縮又會引起經濟衰退和經濟蕭條。歐美連手注資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因為次貸危機引起信貸收縮,避免美國經濟步入衰退。但是,美國沒有能力遏阻信貸增長。

除了格老濫用減息和放鬆銀根的基本因素之外,信貸證券化是加速濫批信貸的罪魁禍首。由於銀根充裕,市場對信貸證券有龐大需求。財務機構積極尋找需要借錢的人,然後將錢借出去,換成證券上市。到了2007年初,美國市場上未了結的證券化債務達到28兆美元,是10年前的2倍以上。次貸危機其實是信貸危機。聯準會和歐洲央行注資2千億美元,相對這跟未了結的28兆美元證券化債務,只可以說是九牛一毛。難怪注資的效果不大。

二、次貸危機對股市的影響

炒家沽空的人為因素

次貸危機對股市的影響,最惡劣的莫過於投機者沽空股票的人為因素。

香港歷次的金融風暴,不少都是投機者沽空股票的傑作。自從次貸危機浮現之後,傳聞謂投機者正在部置沽空及等候時機空群而出,沽空全球股市。一旦次貸危機惡化,上市公司大量虧損,相繼在股市停止買賣,銀行自然蒙受巨災。在此危急時期,基金拆倉、散戶拋售。人心惶惶之下,市場上自然出現恐慌性拋售,炒家沽空趁此時機制造沽空機會。

這次和以前的沽空有很大分別。以前的沽空是借貨沽空,是市場上出現壞訊息時趁機沽空圖利,無論地區範圍與沽空規模都是有限。這次是大量股票出現嚴重虧損,資不抵債,很多已經陷入萬劫不復之境地。即使沒有投機者沽空,市場亦會出現龐大跌幅。在此惡劣環境中,投機者再加一腳,盡情踐踏市場。有貨在手的投資者自然任人魚肉。

這次可能是人類史上結局最慘淡的金融市場災難。

壞訊息仍未出現,部分大戶已經部署沽空,有些散戶亦沽貨清倉靜待時機出手。這些炒家看準時機就會落手殺個鬼哭神號,到時,金融市場上必然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股市遭到沽空的過程

純屬筆者個人猜測,只供參考。

第一輪沽空:這次沽空,如果出現的話,將會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公佈了嚴重虧損,已經資不抵債的股票和認股證。由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