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馬家兩成的股份,但如果馬家能夠讓這兩家工坊起死回生,汝寧軍即可以丟下了這兩個大包袱,又能夠盤活這塊財產,這種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一萬匹白布的包銷,每年汝寧軍自用也需要這個數目。再加上四海商行在河南各分號的銷售,多賣掉一、二萬匹布匹也是毫無壓力的。這也為四海商行增加了一條新財源。

更讓人振奮的是,吳世恭為常猛的濟民墾荒商行尋找到了一條出路。那就是在新開拓的墾荒莊子內,除了保留一些口糧田外,其餘的都耕種棉花。

沒有了糧食的誘惑,那些流匪的威脅也將少了很多。再加上棉花到底是經濟作物,田畝所得肯定比純粹種糧來的高。無非就是麻煩一些,要賣掉棉花買進糧食,可是有了織布工坊的收購棉花,那問題也就解決大半了。至於買糧,可以再透過唐六到湖廣買嘛!

而吳世恭付出一些什麼呢?一塊種不了糧的河邊地,一群閒的發慌的家奴出力建造工坊房屋,再加上幾百兩四海錢莊的利息。支出也是忽略不計的。

這也是一個雙贏的合作。可是吳世恭和馬守信都沒想到,這個織布工坊的開設,為汝寧的發展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五章影響深遠

當馬守信回到松江府的家把事情稟告給自己的父親以後,說實話馬墉就有些不樂意。倒也不是埋怨馬守信的自做主張,馬家也拿得出百架現在閒置的織機,就算出銀子去購買新織機,對於馬家來說也不是一筆很大的財產,最多到時候分給馬守信的家產少一些罷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汝寧處在動亂地區,馬墉害怕自己的二兒子有什麼生命危險。

可是當馬守信信誓旦旦地保證了汝寧軍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以後,馬守信又想到了完全可以安排一位家中的管事到汝寧管理這個織布工坊,所以最後馬墉也勉強同意了。

至少自己的兒子想闖一番事業,做為父親也總該支援吧。至於那些結交南京城官宦勳貴子弟的事,反正馬墉又不僅僅只有兩個兒子。

但是織布工坊建立以後,布匹卻立刻是供不應求。河南雖然亂,但是總的消費能力並不低,衣食住行等行業又是每一位百姓的基本需求,只是由於亂局造成的運輸不便,使得以前的布匹價格居高不下,遏制住了百姓的消費。

而現在有了質量上乘的馬家松江布,價格又不算是太貴,再加上四海商行武裝押運解決了運輸,所以幾乎立刻壟斷了河南市場。

而且影響不僅僅如此,明朝的織布業基本上都是集中在江南地區,內地的織布業都是處在一種雛形的狀態。而汝寧馬家織布工坊卻填補了這個空白。到了最後,附近陝西、山西和湖廣地區的商人也向馬家織布工坊大量定購,販賣以獲取暴利。

因此,馬墉迅速地從勉強同意到支援,最後到了大力支援。織布工坊的規模也從百架織機增加到幾百架,最後規模到達了上千架。

又因為後來能夠從濟民墾荒商行採購到本地棉花。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再加上可以轉手販糧獲取收益,馬家立刻從松江府的鉅富之家轉變成為了明朝南方的鉅富之家。而汝寧府也成為了馬家另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

還不僅僅如此。後來在馬墉親自到汝寧府拜訪了吳世恭以後,立刻發現了汝寧軍頒佈的《專利法》的妙處,他立刻把江南織布印染行業,以及很多行業的技術申請了專利。

所以在短時間內,在汝寧軍的控制區中,馬家的商品完全在《專利法》的保護下得到了排他性的銷售,再加上馬家也對江南同行完全封鎖了汝寧軍招商引資的訊息,所以在短短几年內為馬家獲取了鉅額的財富。

但世上畢竟沒有不透風的牆。當江南馬家的競爭對手好不容易得知馬家暴富的原因以後,他們立刻目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