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生絲出口都遭受了真正的重創,朝鮮外貿的主導權也繼續被中國商人把持。
在這一年裡,中國紡織品進口總額大幅下滑到2300萬中圓,僅為1909年的1/6,國產紡織品開始佔據市場的絕對主導位置,出口總額則增加到4120萬中圓,和日本紡織品在朝鮮、東南亞繼續保持著激烈的競爭態勢。
在這一年裡,中國煤炭工業總開採量達到了破紀錄的7635萬噸,鋼和生鐵總產能達到了790萬噸,而東三省工業在這個份額中佔據75%以上的份額。
在這一年裡,中國開始真正的推進主要城市的電氣化革命,出**政策繼續加強扶持國內電氣產業。
在這幾年的快速緊張且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大潮中,中國已經做好了迎接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來的準備,雖然中國工業的發展時間而很短,3/4以上的工業產值都誕生在東三省,地區發展極度不平衡,但在技術、水平和總量上已經超過日本這個並不強大的對手。
與此同時,一戰終於就要來了。(歡迎您來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204章 北四省
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到來。
即便英德兩國都預期會爆發戰爭,對於這場戰爭的規模卻缺乏足夠的預估,雙方更相信是一場類似於16世紀無敵艦隊戰役,一戰決定雙方在海洋上的霸權,但德國已經預感到難以戰勝英國的海軍,在1914年就減少了海軍的造艦費用,將更多的經費轉移到陸軍,希望透過速勝擊潰法國。
德國的這一戰略實際上正將整個世界拉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是德國自身缺乏這樣的認識。
旁觀者清。
遠在東亞的華皇對此有著異常清晰的判斷,所以,在1912至1914年的全世界範圍內,中工產業的產能規模擴張和技術提升幅度是最為激烈的,從帝國宣告建國至1914年的3月份,整個中工產業和關聯的上下游產業投資總規模高達5300萬英鎊,透過從英法美德等國不斷引入裝置、技術,中國各種型號的火藥、炸藥總產量也激增至年產33萬噸的規模,僅次於德法兩國,甚至高於英美。
除了本土市場的需求外,各國積極備戰的態勢和第二次巴爾幹戰役也為遠東武器總公司的炸藥提供了廣闊的外部市場。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華皇宋彪在1914年2月中旬前往東三省視察,而他此行的目標就是要確認中國在戰前的工業準備狀態。
此時從北京前往東三省有三條鐵路線,第一條是京奉鐵路。在奉天府改為瀋陽府後,這一鐵路也改為京沈鐵路;第二條京興鐵路,這條鐵路從北京經承德、阜州抵達興安盟,再以興安盟為中轉點可抵達呼倫貝爾、齊齊哈爾、哈爾濱和長春,經阜州中轉則可抵達瀋陽;第三條鐵路是京張鐵路的延續,隨著張家口改稱宣州後,此條鐵路也改稱京宣鐵路。而宣州是中國鐵路系統中最為重要的中轉點之一,從宣州向北經鐵路聯通錫林郭勒盟,經錫林郭勒聯通赤峰。再進入錦州,等錫庫鐵路貫通,即可直達外蒙古的庫倫。從宣州向西則一路經呼倫浩特、包克圖(包頭),最西側可以抵達巴彥卓爾,兩年後,這條鐵路將進一步修通至銀川,自銀川再聯通蘭州,從宣州向南則一路進入太原,從太原又可分別抵達運城、晉城,此後將直接連通洛陽。
宣州鐵路中心的重要性就在於將中國廣闊的原材料基地和東三省工業中心聯絡起來,在軍工業上,宣州聯絡著國內目前已經開發的六個大型鹽湖和芒硝礦原料基地。每年經此不僅向國內供應芒硝兩百餘萬噸,還大規模的向國外出口提純芒硝。
宋彪此次巡查東三省工業就是走宣州線,繞道錫林郭勒經赤峰、遼西府(朝陽市)進入阜州,再從阜州轉道至興安盟,兜一大圈才會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