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稅農田,井數也不同)”。

而“農。即庶人。按規定,領主封邑及其周圍的“農”除老弱殘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須接受軍事練。並要求:三季務農,一季講武,每隔三年進行一次大演習。遇有戰事,則武士擔當甲士(軍官),農夫“七家賦一兵,三百五十家賦一乘”充任徒卒(跟隨在戰車後方的步兵)。

這也就是說,農夫則平時納稅,閒時習武,三年履行一次服役任務,但無需自備鎧甲兵器,由國家“授兵授甲”;武士平時享有免稅的農田,可以僱傭奴隸進行耕作,取而代之的是他們要自備鎧甲與武器履行義務;而領主們如果養活不了足夠的武士,則意味著他們不能很好的經營自家的產業,很好的履行戰爭義務,需要減封。這就是封建時代,每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叔向這番話贏得了趙武的贊同,他附和說:“沒錯,我也是這個意思。”

叔向馬上補充:“我知道各位領主都很困難,我們暫且給他們一點寬限時間吧!離軍隊集結還有十多天的時間,十多天後,如果他們還不能籌集足夠的兵甲,那我們就將嚴肅執行軍令。”

季禮聽到這,他放心了,一邊調頭向回走,一邊輕聲嘟囔:“這場仗必定會打起來,我吳國可以放心了。”

走到趙武的府門口,季禮遇到魯國的國君正在進來,他站在旁邊向魯國國君施了一個禮,魯國國君一邊下戰車一邊邀請:“我們魯國送來的陪嫁已經到了,公子要不要聽一聽?”

季禮站在那裡想了想,他轉身隨著魯國國君重新走進去。大殿內,趙武正在跟子產交談,他看著一份竹簡,邊看邊搖頭:“太多了,太多了,鄭國無需出三百家陪嫁人員,我看五十家就足夠了。”

魯國國君聽到這,趕緊高興的遞上自己攜帶的竹簡,順嘴說:“我魯國深受晉國的大恩,願出五百家奴僕作為陪嫁。”

趙武接過魯國國君遞來的竹簡,依舊搖頭:“魯國也無需出這麼多的人手,我看也是五十家就行了。”

季禮有點不高興,他責問說:“那麼伯國打算出多少家陪嫁?”

趙武微笑著回答:“我們晉國打算出一百家。我看鄭國打算陪嫁許多紡織工匠,鍛造工匠,以及部分護衛,依我看,季禮公子比較欣賞鄭國的音樂,那麼鄭國就陪送十家樂師,其它各類人才每戶選擇幾個,湊成十家。另外三十家則用武士來擔當,就已經足夠了。魯國也採用同樣的方法,三十家武士,十家樂師,十家各種人才。”

季禮眼珠轉了轉,他摘下腰上配帶的寶劍,遞給趙武:“執政覺得我佩戴的寶劍怎麼樣?”

趙武沒有接寶劍,他掃了一眼裝在鞘裡的青銅劍,平靜的說:“吳國的寶劍很華美,我早已經聽說了。”

季禮用寶劍暗示:我吳國不缺乏武力,缺乏的是各類工匠。你陪嫁的人員當中絕大部分是武士,讓我很不高興,我們能跟楚國打得不相上下,我國的武士不需要晉國來加強。”

趙武對此則乾脆裝糊塗。

季禮無奈,繼續說:“我吳越之地,有鑄劍名師干將、莫邪,他們鑄出的寶劍遠甚於楚國。為此,我吳國還特地書寫了《兵器譜》,我見趙城學宮唯獨缺少《兵器譜》,願意獻上這份《兵器譜》,以補充趙城學宮的收藏。”

《兵器譜》居然是吳國著作的。趙武依稀記得,似乎戲劇當中,伍子胥逃亡到吳國,就是向吳國獻上《兵器譜》的,從而獲得吳王重用的,難道《兵器譜》不是楚國著作的?

趙武淡淡的回答:“你這份《兵器譜》一定記載著南方的各種名劍。南方各國喜歡使用寶劍,是因為南方林莽叢生,河多水深,步戰、水戰比車戰更適合。輕便鋒利的劍,成為山林水網中步兵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