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乎,孰知不知之知?《知北遊》。(不知道的便是知道嗎?知道的便是不知道嗎?誰知道不知就是知呢?)
這裡的知與不知包含著意識與無意識的意思在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段,他說人的各種思緒輕浮蕩逸,變化不已,其意思已與意識流相差無幾。前蘇聯心理學長期以來一直否認潛意識,但近年來明確提出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並出版了有關這方面的著作。
2 潛意識功能種種(1)
變態心理學早已證明,人在清醒狀態下做不到的事,在變態或潛意識狀態中,卻能輕易做到。很多心理學家都認為,潛意識是一種具有強烈心理能量的負荷體。比如記憶,在催眠(也是一種變態)狀態中的記憶常比清醒時更清楚,更迅速。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索菲亞舉行了教學提示法國際會議。這種教學法的原理就是在催眠、半睡眠狀態下使用暗示法進行教學。一批毫無外語知識的人,經過三天教學,開始能比較自由地使用一定數量的英語詞彙。這種方法,可大大節省時間,如原來289個學時的教學內容,現在可以在160個學時教完。詳見《應當重視和加強無意識心理的研究》載《心理學科普園地》1984年第一期。還有一例,有位從未學過英語的女醫生,經過28個晚上的催眠學習,不僅掌握了英語會話,而且考試證實,已達到了專業一年級水平。我國古代藝術家常從其他物象中得到啟發的事例,也是潛意識作用。據記載,懷素曾從嘉陵江的流水聲以及閃電雷鳴中體會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而使筆力傾注於草書之中;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器始得低昂迴翔之狀,而使他的龍飛鳳舞的狂草力透紙背;雷簡夫因聞平羌江暴漲聲,想其波濤浩蕩奔騰之勢而頓悟用筆;王羲之從鵝頸的伸縮中看到自然事物的彈性變化,而使他的書法達到翰墨淋漓、興象萬端的化境;文與可學書十年未得古人筆意,偶見道上蛇鬥遂得其妙;黃山谷出峽,見長年蕩槳而知書法;司馬遷遍遊名山大川之後,文章氣勢日益浩壯。凡此種種都說明魚躍鳶飛,風起水湧等等物象當其接觸感官時,我們雖不自覺在心靈中有何影響,但到揮毫運斤時,它們都會不自覺地湧到手腕上來,好像這些印象和意象都作為能量在潛意識中儲存起來,在創作過程中就從手腕流到筆端。這些意象在無形中左右、驅遣著藝術家的手腕和筆端,在作品的外表上雖看不出這些意象的痕跡,但一筆一畫、一字一句中都潛寓著它們的神韻和氣勢。這尤足證明潛意識對藝術創作的重大作用。最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些事例:“有位女病人,儘管沒學過德語,但在夢遊症中,卻可以輕易而又自信地全部用文雅的德語講話”。詳見榮格:《分析心理學論文集》英文版第18頁。顯然,她雖未有意識地學過德語,卻透過潛意識進行過學習。柏格森指出:“我們應當分別意識的自我及下意識的自我,凡影致當前,意識的自我先只感覺一個全體的印象,其詳細的節目卻都是較外界的刺激稍後些;而下意識的自我卻把這些節目一個一個地都同時照了下來。”《心力》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第127頁。這說明潛意識能夠收入大量資訊,它的力量大大超過意識。還有些夢遊症患者,在夢遊中能做出醒時所不能做的動作,甚至平時已失去作用的器官在睡夢中也能恢復機能,雙腿癱瘓的人在夢遊中往往比平時跑得更靈速。斯梯克(Stekcl)說,有一種夢遊症患者,嚮往月亮,他們可以毫無恐懼地、靈巧地爬到屋頂上,不論屋頂多麼高。《本能和情感的反常》英文版第一卷第34頁。對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