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和幫助公務人員購買汽車。一些國家實行交通補貼制度。 日本由政府給機關工作人員發放交通補貼,原則是根據居住地到辦公場所最短距離實際所需交通費的數額實報實銷,規定最高限額,超過的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處理。法國政府規定乘坐公交車輛(地鐵和公共汽車)上下班的公務員和職工,從住地到工作地的交通費,由單位和個人各負擔一半。 鼓勵使用國產車輛,是多數國家對配置公務用車的要求。德國政府明文規定,不準購買歐盟以外國家生產的車輛;印度政府有關公務用車的規定中則特別強調,印度政府各級官員,包括總統和總理在內都必須使用國產車,嚴格禁止使用進口車。1996年底,###主席訪問印度時,坐的就是他們的國產車。當時印度總理為了表示自己的熱情和誠意,破格親赴###下榻的總統府與其話別,並與###同坐一輛“大使”車前往機場。

中國龐大的公車擁有量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是政府財政與納稅人不堪重負。一輛公務車一年的費用(司機工資、福利、保養維修、汽油費、折舊費等全部費用)約為20萬元。資料顯示,社會運營車輛每萬公里執行成本為8215元,黨政機關則高達數萬元。全國政協的一份提案顯示,每輛計程車的工作效率為“官車”的5倍,可運輸成本僅為“官車”的13.5%。中國公車年費用為:5,221,755輛×200,000元/輛=1,044,351,000,000元。中國每年人均負擔公車費用為:1,044,351,000,000元÷1,307,560,000=元。其次是敗壞幹部作風,影響幹群關係。領導幹部追求公務用車的豪華高檔,彼此之間在用車上競相攀比,形成領導幹部中的奢侈之風。領導幹部公車私用,用納稅人辛辛苦苦的血汗錢滿足個人享受,侵吞國家和人民利益,引起群眾不滿,群眾意見很大,嚴重影響政府形象,破壞人民群眾與政府之間的良好關係。有的領導幹部乘坐的豪華車在路上耍特權,與民爭路,給群眾帶來不便,遭到群眾痛斥的場面屢見不鮮。公車成為特權腐敗的象徵,也是導致幹群關係脫離,社會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因素。公車浪費和腐敗是政府最為百姓詬病的議題之一。

顯然,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賬全部算在家庭轎車身上,既有失公允,也與事實不符。政府有關部門確有必要採取措施控制城市車輛的增長和限制機動車的使用時,絕對不能只將目光放在家庭轎車身上,而應該首先把關注重點轉向日益增長的公務車上。如果對數量如此龐大,出行使用又如此頻繁的公務用車視而不見肯定是不行的。北京市政府在實施機動車限行措施的公告中要求,各級行政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公務車按牌照尾號每週少開一天車。作為首都和國家的行政中心,公車構成了北京市機動車總量的相當大比重,是應該控制卻也不易控制的群體。這項措施出臺之後 ,如何監督檢查,誰來監督檢查,實施效果究竟能否達到預期要求,措施中都未能涉及。實際上,對公車的限制措施是僅此不夠的。況且,儘管政府採取了“本市各級黨政機關封存30%公務用車”及“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中央國家機關,本市各級黨政機關,中央和本市所屬的社會團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公務用車按車牌尾號每週停駛一天”的措施,但是,另外一種聲音又凸顯出來。據稱:“由於公務車屬於國家財產,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購買的,購買公車的目的意在提高政府辦事效率。但是,如果封存了公務車或限行了公務車,就是對這部分國家財產的使用權進行了限制,是一種嚴重的浪費現象,這種浪費現象同樣侵害了納稅人的利益”,也不符合2009年1月1日即將施行的《迴圈經濟促進法》的立法精神。如果採取徵收擁堵費的辦法,對於公車也不會有任何影響。公車的所有費用都由財政承擔,擁堵費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