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館之選。乃直省奉詔已及二年,而所舉人數寥寥。……朕因再為申諭,凡在內大臣及各直省督撫,務宜悉心延訪,速行保薦,定於一年之內,齊集京師。”
次年二月,各省所舉文士即有一百餘人到京。九月,在保和殿御試一百七十六人,命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及吏部侍郎邵基閱卷。考取一等五名,二等十名。乾隆帝親自召見,授一等劉綸、潘安禮、諸錦、于振、杭世駿為翰林院編修。二等中由科甲出身的陳兆侖、劉玉麟、夏之蓉、周長發、程恂授為翰林院檢討,未經中舉的楊度汪、沈廷芳、齊召南授為翰林院庶吉士。1737年(乾隆二年)7月,張廷玉等又考取續到的博學鴻詞之士一等萬松齡、張漢為翰林院檢討,二等朱荃、洪世澤為翰林院庶吉士。博學鴻詞科是皇帝特設的制科,考取者即可入官翰林院,一時被士林視為殊榮,貴於例行的科舉。
1737年5月,舉行定例的科舉,考取于敏中等三百二十四人,賜進士及第三人,進士出身八十人,同進士出身三百四十一人。殿試進士,原由主考官閱卷。乾隆親自閱定前十名,詔諭主考官說:“卿等所擬第四卷,策語字畫俱佳,可置第一。所擬第一卷改置第二。所擬第七卷亦佳,可置第三。所擬第二卷改置第四。”乾隆帝親自閱卷,決定名次,掌握了科舉取士的權柄。同年,又親自考試翰林、詹事等官,說:“非朕親加考試,無以鼓勵其讀書向學之心。”閱卷後,依文字優劣,定為四等,分別予以升降,以至休致。乾隆帝由此加強了對文士的選擢和控制。康熙以來,國子監生和知縣官缺,可輸錢米捐納,是一項弊政。乾隆帝即位後宣佈停止捐納,也有利於科舉取士制的實行。
1736年6月,乾隆帝命內閣學士方苞主持選頒四書文,將明朝及清初的科舉應試文章,選集數百篇頒佈,以為舉業指南。六年正月,又諭各省督撫學政,採訪近世研究經學的著述,不拘刻本抄本,隨時進呈。十四年十一月,詔諭各省公舉潛心經學之士,不拘進士、舉人、諸生以及退休閒廢人員,以應精選。由此訪得顧棟高等名儒四人,於十六年並授國子監司業。乾隆帝透過多種途徑察訪文士儒生,也從而加強了對文化思想的統治。
盛世偉業
乾隆帝期間是封建帝國曆史上空前的繁榮,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達到的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高峰。與同時期世界各國比較,康乾盛世都是最高峰,堪稱第一國家。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盛世。當時中國的人口和經濟總量都約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清王朝建立起封建制的統治後,徵收賦稅是對廣大農民的主要的剝削方式,也是向地主索取錢糧的主要手段。因而減免賦稅便成為朝廷爭取各階級民眾的最便當的方法。乾隆帝即位時,前朝建樹的富盛的國力,為他準備了減免賦稅的物質條件。父祖因減免賦稅而博得讚譽的事實,又為他提供了借鑑。乾隆帝初即位下詔頒佈合行事宜,恩賞各級官員,即令查明“各省民欠錢糧,系十年以上者”,“候旨豁免。”甘肅省因連年負擔軍需,雍正帝在世時已有旨,將本年地丁錢糧全行捐免。此後十年間,乾隆帝不斷減免各地賦稅。全省通免及一次減十州縣以上者,屢見於清《高宗實錄》及乾隆《會典》。
1736年2月,在豁免甘肅應徵錢糧的同時,又諭“陝西只徵一半,以昭格外之恩。”又免貴州通省錢糧一年。二年,免順天直隸額賦,免山東正項錢糧一百萬兩。三年,免江南松江府額賦。四年,免陝西榆林等十一州縣逋(欠)賦。六年,免福建臺灣逋賦,江蘇蘇州等府屬逋賦。七年,免直隸、江蘇、安徽、福建、甘肅、廣東等省雍正十三年逋賦,並免江南、浙江未完雍正十三年漕項。十年六月,又命普免全國次年錢糧,下詔說:“朕臨御天下……,躬行節儉,薄賦輕徭。……是以左藏尚有餘積。數年以來,直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