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是唯一的拯救辦法”是“不折不扣的分離主義”。1989年10月8日〔南〕《政治報》,貝爾格萊德。

接著,塞爾維亞共和國的許多大型企業宣佈斷絕同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經貿聯絡,塞爾維亞居民開始抵制斯洛維尼亞生產的商品。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則表示站在斯洛維尼亞共和國一邊。

眾所周知,斯洛維尼亞是南斯拉夫聯邦的第四大共和國,也是聯邦內最富有的共和國。失去斯洛維尼亞,南斯拉夫的聯邦制就難以存在下去。20世紀80年代末,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內部關於同經濟上無能的“南方”(即欠發達的共和國和自治省)斷絕經貿關係的觀點已佔上風,越來越倒向西歐。1989年末和1990年初,米洛舍維奇代表塞爾維亞共和國同斯洛維尼亞共和國領導人舉行了多次談判,試圖改善南斯拉夫聯邦政府與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與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的關係,但未取得預期效果。

面對國內外出現的嚴峻形勢,1989年1月底2月初,南共聯盟召開了13屆20中全會,但領導層內部對南共聯盟和南斯拉夫聯邦政府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產生嚴重分歧。南共聯盟中央委員德魯日奇曾形象地把當時的南共聯盟和南斯拉夫聯邦比作兩列開往不同方向的火車:一列火車的火車頭是塞爾維亞,另一列火車的火車頭是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雙方爭論的焦點是南共聯盟“聯邦化”和南斯拉夫聯邦“邦聯化”問題。

早在1989年上半年,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就多次開會研究在東歐和南聯邦正在發生和將會發生的事態。3月和5月,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和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曾先後表態,認為多黨議會制不適合南斯拉夫聯邦憲法,在這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成立各種政黨會激化民族矛盾,甚至導致分裂聯邦國家。

所以,南共聯盟和聯邦政府一開始不主張實行多黨制,只贊成實行“政治多元化”。然而,面對東歐國家掀起的多黨制狂潮,國內一部分反對派政黨的進攻和西方國家的施壓,南斯拉夫聯邦黨政領導人不得不步步退讓。起初,他們只同意成立各種政黨,想把反對黨的活動限制在統一戰線組織——南斯拉夫“勞動人民社會主義聯盟”的範圍之內,但這種想法已抵擋不住反對黨發起的公開挑戰。南共聯盟在1989年10月召開的13屆23中全會透過了《政治體制改革綱領》,表示願意放棄“一黨壟斷”,接受多黨制政治模式。自開啟這一缺口後,南共聯盟領導層內的分歧日益嚴重,共盟的“聯邦化”問題更加突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南斯拉夫聯邦解體(5)

南共聯盟最後一次黨代表大會

即使在這時,南共聯盟領導人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90年初,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書記科羅舍茨樂觀地預測,南共聯盟有可能在即將來臨的各共和國多黨議會選舉中獲勝。南共聯盟領導人還認為,南斯拉夫人民奪取政權跟其他東歐國家不同,是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打出來的,是用自己的鮮血贏得的,戰後又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所以,即使實行多黨議會選舉,南共聯盟也能穩操勝券。然而,此後的事態發展卻令南共聯盟領導人措手不及,使他們的希望化為泡影。

其時,南共聯盟第14次非常代表大會的召開就標誌著南共聯盟和南斯拉夫聯邦的終結。1990年1月20日,南共聯盟在內外壓力下召開了這次非常代表大會,旨在制定新的綱領和提出克服危機的基本措施,特別是要挽救這個擁有200萬盟員的共產主義者組織。但是還在大會開幕的當天,在討論南共聯盟的改革和作用以及南斯拉夫聯邦的命運時,會上出現了激烈的爭論。一部分代表在會上丟擲了《關於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的宣告》,要求大會討論該議題並作出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