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秦將梁成率部5萬隔洛澗佈陣以待。劉牢之以兵五千就敢強渡洛水,去攻擊對手的5萬人馬,而秦軍也居然被殺得大敗,被斬殺一萬五千人,秦大將梁成也被劉牢之突入陣內一槊刺死。這場戰役下來,秦軍有10多個將領被殺。
洛澗大捷後,令晉軍信心倍增。謝石繼續揮軍水陸並進,直抵淝水(今安徽壽縣南瓦埠湖一帶)東岸,在八公山邊紮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佈陣,扼守著淝水,晉軍無法渡河。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又不容許晉軍曠日*地打消耗戰,等到秦軍九十萬大軍都雲集過來,這仗就不好打了。此時,謝玄派使者去見苻融,要求秦軍把陣地稍向後退,空出一塊地方,好讓雙方一決勝負。苻堅認為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衝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這本來是一次正常的戰術退卻,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八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這時在陣後乘勢喊叫:“秦軍敗了!秦軍敗了!”秦軍有很多是強徵入伍的,而且由多個民族組成,各懷鬼胎,人心本來就不穩。加之剛吃了落澗慘敗,朱序這一喊,以為真的敗了,越發惶亂,爭相逃命,導致幾十萬軍隊象山崩了一樣丟盔棄甲的大潰逃。謝玄等乘勝追擊,直至青岡(今壽陽西30裡)。秦軍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軍追至,因而草行露宿,不敢停息。此時,苻堅又中了流矢,單騎北逃,朱序乘亂投奔晉營。這場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並給後人留下了著名的歷史典故和成語。如“投鞭斷流”、“風聲鶴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直膾炙人口。這場戰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確定了南北朝時期長期分裂的格局。以後南朝的劉裕(劉宋的開國皇帝)北伐,於417年攻入長安,但未能久駐。北朝的大將侯景,也曾南征攻梁(梁朝梁武帝),於548年攻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南北都未能統一全國。直到5*年隋文帝楊堅,才統一了全國,至此淝水之戰已經過去了206年。
………【第二十七篇 司馬奕】………
晉廢帝司馬奕(342年…386年),字延齡,東晉的第七代皇帝,晉成帝之子、晉哀帝之弟。晉哀帝死後於365年即帝位。
晉廢帝司馬奕,曾封為東海王。哀帝於公元365年2月病死,沒有兒子。褚太后和司馬昱於同月丁酉日迎立他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太和”。
司馬奕在位期間;桓溫驕橫跋扈,王室中又有司馬昱執掌朝政,他成了傀儡。
公元371年11月,桓溫尋找藉口逼褚太后下詔廢黜司馬奕,派散騎侍郎劉亨進宮收繳了國璽,逼司馬奕離宮。時值仲秋,天氣還比較暖,司馬奕穿著單衣步出西堂,乘牛車出神獸門,群臣哭著拜別。桓溫命令部下帶領數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東海王府,降封為海西公。
第二年,司馬奕被遷往吳縣西柴里居住,由吳國內史刁彝和御史顧允領兵監管。時人都同情他,不少人假借他的名義,聲稱奉他的詔命,聚眾起事,反對朝廷。司馬奕知道這些情況後,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小心謹慎地度日,儘量避免嫌疑。公元372年11月的一天清晨,盧悚派弟子許龍秘密來到司馬奕居處,自稱奉太后密詔來迎司馬奕回京復辟。司馬奕聽了有些心動,想要答應。這時,他的家眷出來極力勸阻,他於是又拒絕出門,並斥退許龍。自此,更加明哲保身,整天在家飲酒消愁,安於屈辱,總算避免了殺身之禍。
公元386年10月甲申日,司馬奕病死於吳縣(今江蘇省吳縣)。司馬奕史稱廢帝,又稱海西公。
………【第二十八篇 司馬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