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而是草木與動物。

“鳥兒們都圍繞在他的床邊飛。”老子爵阿約爾福死後,“所有的鳥都停棲在他的床上,好像飛落在一根海面漂浮的樹幹上”。女孩帕梅拉“把辮子盤到頭上,脫去衣衫同她的鴨子一起在小池塘裡洗起澡來”(《分成兩半的子爵》)……人與自然是一種十分親和的關係。這裡頭含有一份溫馨,一份童真,一份善良,一份純情。

童話有童話的畫面:

軍隊在前進,大群大群的白鸛相隨著,在混沌沉滯的空氣中低低飛行;(《分成兩半的子爵》)

一棵梨樹正處於曝光的逆照之中,一樹的梨子──只剩下右邊一半的梨子;(《分成兩半的子爵》)

……

卡爾維諾為我們描繪了大量童話畫面。我在設想:日後如果有一個畫家將這些文字變成畫,會怎麼樣呢?

“細瘦的洋燭”及其他——讀魯迅

'細瘦的洋燭'

在《高老夫子》中,魯迅寫道:“不多久,每一個桌角上都點起一枝細瘦的洋燭來,他們四人便入座了。”

描寫洋燭的顏色,這不新鮮;描寫洋燭的亮光,這也不新鮮。新鮮的是描寫洋燭的樣子:細瘦的。這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的觀察。魯迅小說被人談得最多的當然是它的思想意義,而魯迅作為一個作家所特有的藝術品質,一般是不太被人關注的。這是一個缺憾,這個缺憾是我們在潛意識中只將魯迅看成是一個思想家所導致的。我們很少想起:魯迅若不是以他爐火純青的藝術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文字,我們還可能如此親近他嗎?

作為作家,魯迅幾乎具有一個作家應具有的所有品質。而其中,他的那份耐心是最為出色的。

他的目光橫掃著一切,並極具穿透力。對於整體性的存在,魯迅有超出常人的概括能力。魯迅小說視野之開闊,在現代文學史上無一人能望其項背,這一點早成定論。但魯迅的目光絕非僅僅只知橫掃。我們必須注意到橫掃間隙中或橫掃之後的凝眸:即將目光高度聚焦,察究細部。此時此刻,魯迅完全失去了一個思想家的焦灼、衝動與惶惶不安,而是顯得耐心備至、沉著備至、冷靜備至。他的目光細讀著一個個小小的點或區域性,看出了匆匆目光不能看到的情狀以及意味。這種時刻,他的目光會鋒利地將獵物死死咬住,絕不輕易鬆口,直到讀盡那個細部。因有了這種目光,我們才讀到了這樣的文字:

四銘儘量的睜大了細眼睛瞪著看得她要哭,這才收回眼光,伸筷自去夾那早先看中了的一個菜心去。可是菜心已經不見了,他左右一瞥,就發現學程(他兒子)剛剛夾著塞進他張得很大的嘴裡去,他於是只好無聊的吃了一筷黃菜葉。(《肥皂》)

馬路上就很清閒,有幾隻狗伸出了舌頭喘氣;胖大漢就在槐陰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示眾》)

他剛要跨進大門,低頭看看掛在腰間的滿壺的簇新的箭和網裡的三匹烏老鴉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奔月》)

魯迅在好幾篇作品中都寫到了人的汗。他將其中的一種汗稱之為“油汗”。這“油汗”二字來之不易,是一個耐心觀察的結果。這些描寫來自於目光的凝視,而有一些描寫則來自於心靈的精細想像:

……一枝箭忽地向他飛來。

羿並不勒住馬,任它跑著,一面卻也拈弓搭箭,只一發,只聽得錚的一聲,箭尖正觸著箭尖,在空中發出幾點火花,兩枝箭便向上擠成一個“人”字,又翻身落在地上了。(《奔月》)

小說企圖顯示整體,然而,彷彿存在又彷彿無形的整體是難以被言說的。我們在說《故鄉》或《非攻》時,能說得出它的整體嗎?當你試圖要進行描述時,只能一點一點地說出,而此時,你會有一種深切的感受:一部優秀的小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