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那一點一滴,都是十分講究的。那一點一滴都顯得非同一般、絕妙無比時,那個所謂的整體才會活生生地得以顯示,也才會顯得非同尋常。這裡的一點一滴又並非是倉庫裡的簡單堆積,它們之間的關係、互相照應等,也是有無窮講究的。在它們的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原則、基本美學設定和一個基本目的。它們被有機地統一起來,猶如一樹藏於綠葉間的果子——它們各自皆令人賞心悅目,但它們又同屬於同一棵樹——一樹的果子,或長了一樹果子的樹,我們既可以有細部的欣賞,也可以有整體的欣賞。但這整體的欣賞,不管怎麼樣,都離不開細部的欣賞。
就人的記憶而言,他所能記住的只能是細部。當我們在說孔乙己時,我們的頭腦一片空白,我們若要使孔乙己這個形象鮮活起來,我們必須藉助於那些細節:“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孔乙己伸開五指將裝有茴香豆的碟子罩住,對那些要討豆吃的孩子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人的性格、精神,就是出自於這一個一個的細節,那些美妙的思想與境界,也是出自於這一個一個的細節。
魯迅小說的妙處之一,就在於我們閱讀了他的那些作品之後,都能說出一兩個、三四個細節來。這些細節將形象雕刻在我們的記憶裡。
在小說創作中,大與小之關係,永遠是一個作家所面對的課題。大包含了小,又出自於小,大大於小,又小於小……若將這裡的文章做好,並非易事。
'屁塞'
何為屁塞?
《離婚》注6作解:人死後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門等處,據說可以保持屍體長久不爛,塞在肛門的叫“屁塞”。
《離婚》中,地方權威人士七大人手中總拿“一條爛石”,並不時地在自己的鼻旁擦拭幾下。那勞什子就是“死人大殮的時候塞在屁股眼裡的”屁塞。只可惜七大人手中所拿的屁塞剛出土不久,乃是“新坑”。這屁塞是七大人的一個道具,一個符號,它是與七大人的形象聯絡在一起的,沒有這一屁塞,七大人也就不是七大人,其情形猶如某位政界名人手中的菸斗或是銜在嘴角的一支粗碩的雪茄。不同的只是,後者之符號、之裝飾,是對那個形象的美化——因有那支菸鬥和雪茄,從而使他們變得風度翩翩、光彩照人,並顯出一番獨特的個人魅力,而屁塞在手,則是對那個形象的醜化。
醜化——這是魯迅小說的筆法之一。
除子君等少數幾個形象魯迅用了審美的意識(子君之美也還是病態之美:帶著笑渦的蒼白圓臉、蒼白的瘦的臂膊,配有條紋的衫子、玄色的裙),一般情況之下,魯迅少有審美之心態。與愛寫山青水秀、純情少女與樸質生活的沈從文、廢名相比,魯迅筆下少有純淨的人物和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景。這也許不是醜化,生活原本如此。禿子、癩子、肥胖如湯圓的男子或是瘦高如圓規的女人……魯迅筆下有不少醜人。在魯迅的筆下,是絕對走不出翠翠(《邊城》)、蕭蕭(《蕭蕭》)、細竹(《橋》)這樣的形象來的,他的筆下甚至都出不了這些漂亮而水靈的人名。這裡也沒有太多漂亮或壯麗的事情,大多為一些庸碌、無趣,甚至顯得有點惡俗的事情。雖有閏土(“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但到底難保這份“月下持叉”的圖畫,歲月流轉,那英俊少年閏土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並且由活潑轉變為木訥與遲鈍。
除《社戲》幾篇,魯迅的大部分小說是不以追求意境為目的的。中國古代的“意境”之說,只存在於沈從文、廢名以及郁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