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吞活剝。鮮血染紅了大地,到處浮屍遍野,哀號漫天。他再也不能忍耐,心生不忍,想起了門派中師長多年的教誨,狠心地放棄了尋找歸途的機會。最後竟然以一己之力,與許多彘纏鬥而亡。

在彌留之際,他只來得及留下玉簡,希望在將來,有緣人可以將他的死訊傳回師門。

玉簡中清虛遺言說,雖然在修仙一途他中並不出類拔萃,沒有能夠翻天覆地的實力,沒有能夠為門派開創盛世。但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也算得上是為了拯救凡人性命,堂堂正正地死去了。

“餘十二得入仙途,匆匆百載,凡緣盡斷,只嘆仙機不顯。師長皆為正直之士,習方正之術。行‘不可撼天,卻為保民’之責。今戰與彘而氣竭,故順天命。惟恨不復見師長,不同修大道。清虛絕筆。”

還剩下的一塊玉簡就是門派的身份符。

看完這些之後,雲子諾與鬱陽除了沉默,也不知說什麼,若換做他們易地而處,又該怎麼做呢?

這是一個修士的故事,也是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他所信奉的理念,是那個時代裡修士的行為準則。現在的人類也許不能理解,這種企圖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的信念。他們沒有像女媧與盤古那樣的能力,更不是得無上大道的聖人,他們受到天資與氣運所限制,永遠不可能成為大能。

就算是這樣,也不能阻擋他們對於道的嚮往,也不能讓他們赤誠的心,被世間種種的苦難所磨平。即便是死亡,無人銘記的死亡,也不能改變他們最初的信仰。

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修士們,才有了一方安寧。正因為他們固執的堅持,才在那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年代裡,讓修士與凡人共處一界。修士們沒有恃強凌弱,沒有高人一等,兩者之間和而不同,互惠互利。

那種精神是一個時空的靈魂,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的大能,不惜以犧牲自身為代價來拯救天下。只是發生過的事情,在凡人代代相傳中失去了真實性,在修真界的徹底離開後,成為了傳說。

後來,洪荒的盛世已過,亂世已到。在那樣動盪的時代裡,大能們補天的補天,治水的治水,但是許多修士迫於無奈,卻是離開了,尋找更好的道途。

留下來的那些修者又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是對於這片故土的留戀?還是相信天道還有迴轉的餘地呢?

確實後來天地異動停止,新的天地秩序建立,在封神之戰後,天庭地府出現了。但那種真實無我的精神,終究難以與洪荒之前相提並論了。而直到天地的靈氣再變,天地眾仙也離開了。

在清虛道人沒有來得及說清的留言裡,在那個天地開始鉅變的時代裡,有著許多留下來的修士,都和他一樣。他們沒有太過高深的法力,卻也能力敵數多洪荒兇獸。也許不能震天撼地,但是他們的道心卻一樣堅定,不可撼天,卻為保民。

在天地的動盪中,保護了凡人,留下了星星之火。

試問修士如果真的視一切為螻蟻,那又何必修仙。

在這樣的沉默中,三人走到‘井’的所在地。

***

透過井的連線點,三人回到了現世,踏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沿著東苕溪回城了。

沿河遠望去,在雲層中,依稀可以看見溪流的發源處——天目山。

這座山曾叫浮玉之山,住著彘這種吃人的動物,它們狀似老虎,卻有牛的尾巴,是一種兇猛的動物。它們出現在哪裡,哪裡就會發洪水了。

只是現在那座山只是天目山,沒有浮玉之山,更沒有彘。

作者有話要說:

☆、玉琮之秘補記·獨木棺與金烏負日

透過這次的良渚之行,鬱陽與雲子諾兩人算是知道了玉琮的來處,但它們究竟為何人所制,為什麼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