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不斷吸收靈氣,是否有又其他的用途,這個問題只能待他日求證了。
翌日,熊胤天難得願意離開一直宅著的研究所,來到了到杭城市中,說是有兩個問題想要向雲子諾與鬱陽請教一番。
杭城的美八分來自於西湖,古今皆知,天下共聞。西湖周邊群山環繞。正如陳糜賦詩的那樣,“南北高峰高插天,兩峰相對不相連。晚來新雨湖中過,一片痴雲鎖二尖。”
雲子諾與鬱陽就暫居這樣的一座西湖邊上的山上,這個季節不是旅遊時節,山莊裡遊人甚少。
從西湖方向進入盤山公路,沿級而上,在參天古樹的遮掩中,熊胤天找到了山莊的入口,進入之後倒是豁然開朗。遠望而去,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庭院建築。靜謐之中,不時有鳥鳴之聲響起,還有風拂樹海的聲音。
雲子諾與鬱陽已經在等著他了。三個人穿過門庭,走過曲折的迴廊,到了整個山莊的後方,那裡是一片空曠的深山遠景。有一條小徑,上面是少許雜草,它通往上山的道路。
三人在小徑起始的不遠處,就著邊上的石凳坐了下來。
“我這次來,是特地來請教一件事情的。”熊胤天沒有磨嘰,直接道出疑問,“你們在那個森林中找到的獨木舟可有什麼講究?與史書中記載的獨木棺有關係嗎?”
熊胤天所說的獨木棺,指的是在良渚時期盛行的獨木棺入葬法。
在良渚遺址的發掘過程中,特別是對於墓地的發掘中,挖掘出一種獨特的‘棺床’。
以反山的墓地為例,11座墓葬中,墓底往往築有‘棺床’狀的低土臺,其外圍有深約10厘米左右的淺溝,而‘棺床’呈凹弧形,墓內均有淤泥與板灰的痕跡,顯示這裡曾經有過木質的棺葬具。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獨木舟的樣子,就稱呼它為獨木棺入葬法。
與良渚的獨木棺入葬法不同,黃河流域發現的棺葬多為長方形的原始框木棺。例如山東鄒縣野店51號墓中發現的那樣,是一個用較短的木棍搭成的僅容一人的長方形木棺。
為什麼黃河流域的史前墓葬,未見這種獨木棺,而在良渚盛行呢?在浙州蕭山發現的獨木舟與它有什麼關聯嗎?
最後在密境中用來渡過幽冥之力的沼澤地,使用的獨木舟與它又有關係嗎?
鬱陽想了一下先說道,“這恐怕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因為當時太湖流域的河流密佈,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人們身前就十分習慣用船,死後更是期望能用船渡河,以獨木棺象徵著獨木船。”
雲子諾接著鬱陽地話補充說,“其二,是因為上古時期普通人曾與修士共居,獨木船是修士慣用的法器之一。這裡臨近東海,許多修士使用它們出海,所以普通人也經常看得到獨木船。在《山海經》的南次二經中有過記載,‘又東四百里,曰虖勺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荊杞。滂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海。’”
“虖勺山據說是當今松陰溪北的群山。山上盛產一種枏,是指楠木樹,又非如今的楠木樹。”鬱陽知道熊胤天對於史前植物的分佈也很清晰,但是他不會接觸過這種帶著奇怪屬性的植物,特地解釋到,“我們說的枏,是種靈性植物,它有一種特殊的屬性,其身極重,非修士用靈力不可抬,但是卻能浮於任何水面。無論是在萬物入水即沉的孽海,還是在洶湧難測的大海中,都能夠自在地航行。”
熊胤天聽兩人說道這裡,猜測那日他們使用地應該就是枏製作的獨木舟了,他還追問了一句是否如此。
“是的,我們用的就是枏舟,”鬱陽肯定了熊胤天的猜測,“那種獨木舟普通人並不能使用。因為它們太重了,沒有法力根本不可能划動。而學長說的古時的獨木棺葬法,我猜測是因為當年此地許多修士使用這種船,或出東海,或行於江河之上。俗世間的人,看到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