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騎兵只是打前站,在邊境上還有一支幾萬人的大軍在那兒等著呢。義勇軍大部隊現在遇到了困難,需要糧食、藥品以及大量的醫生。他就是來塔城求援來的。
縣長看了介紹信之後,對胡飛的身份自是深信不疑,當下就分開人群把胡飛和他這支騎兵隊伍領到了塔城縣的軍營。軍隊總不能駐到縣政府吧?塔城縣有軍營,從滿清時候起就有幾千部隊在護衛這座邊境重鎮了。
軍營夠大,當初的駐軍現在已經沒多少了,空置的營房正好讓別動隊臨時駐紮。縣長告訴胡飛,他現在就去徵集糧食、蒐集藥品、尋找醫生。
夠幾萬人吃的用的,他這個縣長根本就拿不出來!看今天城裡的百姓熱情度挺高,縣長覺得他或許能從這些熱情的百姓身上想想辦法。
胡飛知道,義勇軍來這麼多人肯定會給當地帶來一定的難處。邊境小城本來就不是富裕地區,義勇軍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也夠難為人家了。催促不合適,可胡飛還是得催,那邊幾萬人都在生死線上等著呢!明天,最多明天,不管人員物資籌集到了多少,別動隊都得返回邊境!縣長知道義勇軍的難處,對於胡飛的急切心情他表示能理解。就今天一下午明天一上午吧,能湊多少他就湊多少,保證胡飛明天下午能帶著東西回去和大部隊匯合!
今天大家夥兒累得都不請,胡飛和他的戰友們吃飽喝足了就在塔城的軍營裡休息了。軍營外面仍然有熱情的百姓圍在門口久久不願意離開,營門口的衛兵就暫時做了兼職的解說員。
義勇軍的浴血奮戰、義勇軍的潛力生死大轉移,無一不牽動著百姓的心。守門衛兵並不精彩的解說,卻在人群中激起了陣陣的掌聲。期間,不停地有塔城的商人富戶捐錢捐物。胡飛在營房裡睡覺,收拾捐贈糧食物品的活兒全都交給參謀長劉冬了。
經過一整天的忙活,第二天下午縣長帶著幾十名醫生幾十車藥品、糧食,和別動隊一起去了國境線。
有了食物,人的精神、體力均得到了很好的恢復。醫生和藥品的到來更是救了無數人的性命。然而,由於缺衣少糧、長途行軍,還是讓不少人超負荷支出了體力。這些人完全是提前透支了生命,即便是有再好的醫生、再好的藥,已經透支的生命還是沒辦法挽回。
又是三天,能恢復的人都恢復了,無法恢復的也把生命留在了祖國的土地上。可以說是活著的再次充滿了希望,死去的也沒留下遺憾。
義勇軍總指揮鄭潤成將軍率領兩萬餘義勇軍趕赴塔城,那裡正有數萬歡迎的人群在等待著他們。
第一章 擁軍義士
“託莫大叔,事情都已經過去這麼多年,您就別激動了。”
胡飛溫言勸慰著身邊的老人。這個花白鬍子的老頭是昨天中午找到軍營的,當時和他一起來的有好幾十號人。這些人一見面就親熱得不得了,拉住別動隊戰士的手是又哭又笑、淚流滿面。這個叫託莫的老頭就是他們的族長,昨天下午來過之後,今天一大早這老託莫又到軍營裡找胡飛了。
老人是來找胡飛敘舊的!託莫老人第一回見面的時候就告訴胡飛,他是錫伯族的人,和胡飛是老鄉,和義勇軍的全體將士都是老鄉!老頭來這兒是聽鄉音、看家鄉人來的!
錫伯族的老家在東北松花江、嫩江平原,遍佈遼吉黑三省。滿清時期,皇帝乾隆徵發東北的錫伯族官兵家眷三千餘人至新疆戍邊。當時乾隆答應錫伯族的族長,七十年後允許這支西遷的錫伯族人返回東北故地,並賜給他們豐厚的賞賜封地。
七十年吶!錫伯族人掰著手指頭查年頭,查來查去始終也沒等到皇帝的回遷命令。而今清王朝已經滅亡三十年了,錫伯族人卻仍然在西北的苦寒之地為我中華戍衛著邊疆。年輕人,對故土、對民族的觀念都淡薄了,上了年紀的人卻始終沒忘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