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之角”,能在這吃飯的人,回到自己的國家,都是橫著走的主兒。

趙武舉杯向晏嬰祝酒,而後問:“齊國的情況還好吧?現在富強否?”

晏嬰想了想,回答:“大旱之年。我們齊國能好到哪裡,不過是走向“末世”了。”

這句話,似乎是季禮的語調。

趙武詫異的問:“不至於吧?齊國最近又吞併了莒國、鄫國,已經在東部恢復了勢力,怎麼會是“末世”呢?”

晏嬰嘆了口氣:“齊國將來要歸田氏一家了!大災之年,我們君主卻不賑濟百姓,以至於盡失民心。如今民心都向著田氏一家了,以後怎樣,我晏嬰是不知道了……呃,我齊國原來有四種計量器具:鬥、區、釜、鍾。其中四升為鬥,四鬥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十釜為一鍾。而田氏有三種量具,但相比國君的計量器械,都增加了足足一成的體積。田氏用自己家大斗,貸給百姓糧食;百姓歸還的時候就用公家小鬥度量,並且任由百姓上山伐木砍材,下海捕魚撈蝦,既不阻止,也不收稅。田氏愛戴領地內的百姓,如同愛戴自己的父母一樣,百姓之歸、民心之歸,如百河之歸海啊!就是想不贏得老百姓的擁戴,都很難啊!但是誰又能阻擋的了百姓的這種擁戴呢?”

趙武沉默片刻,回答:“我家二兒子趙午,最近聘定了貴國上大夫田無宇的女兒,為側妻。”

晏嬰聽了這話,馬上接著說:“晏嬰奉命前來,特來轉達敝國國君之意:伯君大婚,少姜的嫁妝已經備好。不知道秦國的公室女是正妻,還有我齊國的少姜為正妻?如果伯君能夠不忘兩國友好,則是寡人之幸,兩國之幸。”

趙武深深的看了一眼晏嬰:“秦晉之好,不是說說而已的,齊國的少姜是我家國君正妻,這是早已經確定的。”

這次晉國國君大婚,娶的夫人是一堆“少姜(意即:年輕寶貝)”,秦國來的是“秦姜”,齊國來的是“齊姜”,而晉平公的母親也是一位“杞姜”,就是“杞人憂天”的那位寶貝。“姜”這個名字,是春秋時代女子的通用名,意思相當於“寶貝”。

魯國的叔孫豹哼了一聲:“我國魯姜已經動身啟程,魯國陪嫁的那些奴僕,被執政大大削減了數量。但如今我們魯國不打算把送出去的東西要回來,就讓他們在新田經營一點產業,替魯姜添些梳妝錢吧!”

魯國向來跟齊國針鋒相對,眼看氣氛凝重起來。季禮閒閒的插嘴:“烤雞烤鴨雖然很好,但吃的太油膩了,不知盟會上有沒有清淡一點的食物,我喜歡吃魚膾,晉國這裡,能夠品嚐到好魚膾嗎?”

趙武笑了:“早聽說吳國炮製魚膾的手段很不錯,不知道公子能否為我們示範一下。侍衛們剛從黃河裡捕撈了一些黃河大魚,正適合做魚膾。”

季禮露出垂涎欲滴的神情:“太好啦!我的廚子備有各種調料,做魚膾用的魚最好是一尺來長,那樣的魚肉才鮮美。”

季禮這時插話,是為了緩和現場的氣氛。趙武自然領會對方的心思,他竭力配合說:“我這裡曾經打製過一批薄如柳葉的匕首,正好用來切割魚膾。”

季禮站起身來,向場中心走去。他的姿態優雅,充滿了舞蹈的韻味。趙武趕忙伸頭喊:“抬過桌案來,再準備一尺左右長的鯉魚,吳公子季禮,要為諸位炮製魚膾。”

季禮坐在場心,在絲竹的音樂中慢條斯理的將魚洗淨,去腸,用調料浸漬入味,控幹,放在小火上慢慢燒製。整個烤炙過程中,他不停地用香菜汁澆魚,直到炙熟為止。季禮炙魚用料十分豐富,僅調料、佐料就有鹽、豆豉、醋、姜、桔皮、花椒、蔥、胡芹、小蒜、紫蘇、茱萸……

在場的人都不知道,季禮炮製的這道菜,其實是“中華第一菜”。它是中國史書上最早記錄的一份菜譜,但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