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了數次模擬進攻,確定這是很有效果的,這才確定了就把行動計劃設定在這裡,為此三天都沒有進軍,只為了等倭**隊前來,斥候和哨探不斷的彙報倭**隊的行蹤和速度,還有蘇寧特意囑咐的倭**隊的安營紮寨的方式。

透過這些情報的匯總,蘇寧確定了蘇我入鹿是個只讀過兵書而不知道靈活運用因地制宜的理論派,從一個優秀的理論派到達一個優秀的實幹家是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的,蘇寧並不認為趙括就真的是紙上談兵之徒,只是因為他沒有經驗。

沒有統兵的經驗就貿貿然的被賦予了四十萬大軍的統治權,這實在是太過於兒戲了,這要怪還是要怪趙王並無雄才,偏聽偏信,不能全部怪罪給趙括,但是即使是如此,趙括的某些決策依然給白起造成了很大的麻煩,逼得秦國將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到了白起軍中背水一戰,使得秦軍數量達到了五十五萬人,超過了趙軍總兵力四十五萬人。

最後在決戰時趙軍在趙括的指揮下依然奮勇拼殺,全力一戰,給予了秦軍重大殺傷,趙軍陣亡二十萬人,秦軍也是傷亡過半,最終秦軍冷箭殺死了趙括,趙軍崩潰,剩下的二十萬人無糧無水,只得投降秦國。

然而僅僅是如此,卻不能認為趙括就真的沒用,他的對手是秦國第一名將白起,秦軍在戰略上和兵力上都佔據了優勢,切斷了趙軍退路和水源,在這樣的情況下,趙軍依然和秦軍決戰,造成雙方各有半數傷亡,血戰不止,趙軍亦擊殺秦軍二十萬,雙方的戰損比例在趙括死前是對等的。

直到趙括戰死,趙軍的抵抗才停止。秦軍心有餘悸之下不得不下令坑殺剩下的趙軍降卒,種種情況顯示在趙軍處於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趙括依然率領趙軍進行了激烈的抵抗和進攻,若不是趙括被冷箭射死,趙軍的抵抗還不知何時結束,若是趙括能在此戰中活下來,他還會是那個誇誇其談之人嗎?

歷史不容假設,蘇寧也沒穿越回戰國時期,沒能改變歷史,這只是一個假設。一個設想。蘇寧只是不想太過於輕視蘇我入鹿,也不允許麾下將領太過於輕視蘇我入鹿,要知道,大唐的兵力還處於劣勢。萬一一個不好被倭軍拼死戰鬥從而損傷過大。無力繼續進軍。那可就是笑話了!

等到斥候來報倭軍距離此處只有一日路程的時候,蘇寧早已做好了全部的準備,之前數日也沒有讓倭國的斥候發現己方軍隊在這裡埋伏。倭國人還以為唐軍行軍緩慢,沒有抵達此處,蘇我入鹿為此還很輕視唐軍,甚至以為唐軍是怕了他的十萬兵馬,所以才避而不戰,更加高傲,命令軍隊加快速度前進,準備一戰而擊敗唐軍,並且收復失地。

決戰的日子到來了,作為三支只許敗不許勝的軍隊的統帥中的一員,薛仁貴是很鬱悶的,連帶著他的兩位同僚都很鬱悶,明明可以大破倭軍,結果卻被要求一定要戰敗,不允許戰勝,戰敗有功,戰勝有罪,為此他們三人長嘆許久,不得不硬著頭皮披甲上陣,準備敗退。

第一個被要求敗退的是軍中小將,軍校二期畢業生劉願,成績很好,一如軍中就得到了重用,屢立戰功,尤其是在遼東會戰之中一直立功,這才被蘇寧看重,要求他一定要戰敗,成為此次的戰敗三人組,為人所暗笑。

他鬱悶的帶著同樣鬱悶的五百士兵,作為先鋒刺探軍,不需要太多的兵力,他們所要做的也就是拿著手弩對著倭**隊不停的射擊,然後要做出慌慌張張的樣子,丟掉些兵器或者是帽子之類的,裝作很慌張撤退的樣子,然後引出第二批支援軍隊,統兵將領是軍校一期生陳起,是劉願的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