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千額總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 700名騎兵馳援阿禾。元軍與緬軍在行進中遭遇,激戰兩日。元軍首先破其象隊方陣,緬軍大亂而敗退。元軍追逐30餘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國。元軍進佔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撣族部落35200戶(約300寨)。後因天氣炎熱,未深入緬境。納速剌丁回國後,向朝廷上奏曰:緬國地形虛實,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納速剌丁等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詔調兵遣將,積極籌備,兵正式任命諸王相吾答爾為徵緬大軍統帥。至元二十年(1283年),徵緬元軍水陸並進,攻破了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境內)等地,分兵駐守。過後,緬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區)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但緬王一直堅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許他悔過自新,帶重申要緬甸權貴親自來京朝貢,併為此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國王室發生內訌。緬王庶子不速速古裡囚禁(一說殺害)了緬王,還殺害了元朝雲南王派去的官員阿南達(一寫阿難籤)等人。不久,不速速古裡也在與諸兄弟爭位的紛亂中被殺。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援,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約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 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第二年,元成宗鐵穆耳封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國國王,信合八為緬國世子。

元朝與四大汗國決戰中亞紀實(1)

帝國分裂

1260年,蒙哥汗在四川合川攻城中,中流矢身亡。

訊息傳來,當時忽必烈正統帥三路大軍圍攻鄂州(武昌),宋丞相賈似道屯兵漢陽,重慶之宋軍也南下援鄂。奉命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哈臺將軍的部隊,也在潭州(今長沙)受阻,忽必烈不得不分兵解圍才與之會合。

這時候,忽必烈的妻子察必從漠北捎來資訊,留守帝國首都哈喇和林的忽必烈幼弟大有奪取汗位之勢。情勢緊迫,斷不可猶豫再三。忽必烈在軍前召集幕僚商議。郝經建議“斷然班師,銷禍於未然“,廉希憲也建議“願速還京,正大位以安天下“,正在此時,賈似道恰好遣使約和,於是雙方商定,以長江為結,宋向蒙古每年納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忽必烈輕車簡從到達燕京(今北京),駐其近郊。而這時候,阿里布哥已派脫裡赤在燕京召集軍隊包抄忽必烈。忽必烈遣散了脫裡赤的軍隊,同時秘令自己的軍隊火速北返。這時候,阿里布哥派信使召集忽必烈參加漠北和林的忽裡勒臺會議,選舉新汗。忽必烈未予理睬,並命廉希憲到開平(後稱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觀察事態發展。又命塔察爾赴宗王塔察爾處,勸其支援忽必烈為汗,得到塔察爾的贊同。

忽必烈返回開平,召集部分宗王開會,在他們支援下,忽必烈登上大汗位。按照成吉思汗定下的扎撒規定,蒙古選汗必須在鄂嫰河之地召開選汗大會,而且必須有各系宗王參加,忽必烈自行選汗,顯然有違傳統。在哈喇和林的選汗大會上,阿里布哥得到朮赤系 察哈臺系 窩闊臺系 大多數蒙古宗王的支援,即大汗位。

忽必烈另一個弟弟旭烈兀,正領軍發動第三次西征。旭烈